-
一于府中学,曰蜀军起义纪念碑;一于朝天观,曰蜀军光复纪念碑;一于都督府,曰蜀军成立纪念碑。蜀军开府在今商业廛,淸时行台;朝天观者,城议事会,淸吏缴印投诚于此;府中学旧校,即城北东川书院,移建近郊。今二十五年,丧乱既更,朝市变迁,往事遗蹟,知者仅也。去年冬,余归自五台,重庆中学今校长龙文治君,籍民党,共和初又肄业斯校,深恐校史光荣,历久而湮,拟勒石题名,传之方来,以余与斯役,不可无纪。余老病,屏谢世事,重龙君之请,追维二十五年之间,利钝成败,故旧死生,俯仰
-
共谋起义。事泄,杨莘友先生等被逮,谢先生走西安,先君独留省主持大计。秋,卒业高等学堂。是年生不孝女钟芸。三十三岁:民国纪元前四年,前淸光緖三十四年,戊申。先君任叙属中学校学监,迭谋擧事未成。三十四岁:民国纪元前三年,前淸宣统元年,己酉。仍任叙属中学校学监,赴各县催款,并筹画川南革命事宜。三十五岁:民国纪元前二年,前淸宣统二年,庚戍。任叙属第一二两中学敎务,迄犍为广安两县擧义均失败,几被逮。三十六岁:民国纪元前一年,前淸宣统三年,辛亥。至渝任重庆中学校敎务长
-
周开庆先生要我为四川文献写文,我答应了半年,因无适当题目,终未动笔。对于四川文献,我所知者皆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一时无从谈起。今姑就记忆所及,一述在中学时期与几位靑年早夭的朋友的友谊。这些朋友,皆学问事业未成而死,述来亦莫有客观的,或文献的意义。此文只能算怀故或忆旧之作。只望于怀故忆旧中,能多少反照出当时时代之靑年心情的一方面;兼抒发一些个人的感想。我读的中学是重庆联合中学,初入学时,是民国十年,我尙未满十三岁。在中学四年中,先后有五位朋友,其中除一和尙
-
民国二十六年对日抗战发生,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于十一月二十日宣言移驻重庆。国民政府府址,系就曾家岩重庆高级工科中学改建而成,庄严伟大,启全国国民之景仰。
-
一千陆百元,悉数分与同胞昆弟。其个人所有者,仅新购老屋数楹,薄田数十亩,不及中人一家之产,其耻于自私自利,惟以德泽遗后人,以视世之分符拥旄金玉山积阡陌云连者,宁足当其一盼乎?母氏陈太夫人,年逾七旬,洞明大义,初闻噩耗恸甚,继则谓人曰:吾儿果不负所学。哲配蓝夫人,礼仪法度为中表所则。生男女各三人,长男仅十四龄,肄业重庆南渝中学,忠烈之后,英才彬蔚,为门楣光,于理洵足征信。惟入租金有限,以供养亲及子女敎育等费。品差甚钜,此则有赖于中央从优抚卹,曁吾川疆吏之责也。弼臣
-
迁到靑木关山坡上一座寺院内。礼堂所在的大殿,用纸糊的架把神像遮荩起来。各司科的办公室设在东西两廊房里,多是大通仓。至于军公敎的眷属多是疏散在重庆四周的鄕间,租屋而居。因人多房少,有远至数十里甚至百里以外者。民房不敷租用,有租牛房猪舍稍加修改者。二十八年我在靑木关敎中学(初名中山班后改中央大学附中)时,亲见学校新建敎室宿舍,其方法是:先用柱子搭起房子的格架,恐其歪塌,用木柱在内外两面抵住。待其穏定后,再在房顶上加椽盖瓦。然后再用竹片编墙,用泥灰涂抹即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