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张森共返回1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张森楷先生生平及其著述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8期  作者:楊家駱  出版时间:1972-06-01
    关键字: 生平 著述 成就 校勘记

    景崇、先谦所不及见,因别撰唐书长笺,五代史记有彭元瑞、刘凤诰注,辽史有家骆长笺,金史有施国祁详校,明史有包遵彭汇证,皆是也。独惜太史公书,淸儒如王念孙、梁玉绳辈,考辨极精,而犹未及重为新注。非无有也,稿成未刋,世人不之知也。其书即张森楷之史记新校注是。氏据校之本四十四,参校之本一十七,纪表书三十卷之征引书目已摘出,凡四百五十八种,倘幷世家列传百卷计之,则引书必在千种以上。自始校至注成,历时五十年,六易其稿,诚可谓太史公书之功臣矣。后于氏为太史公书作注者

  • 文章德滋先生墓志铭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4卷 第3期  作者:馮中煊 出版时间:1982-03-06
    关键字: 墓志铭 经营公司

    德滋先生以字行,本名,谱名益,行二;于淸光緖三十年甲辰,西元一九〇四年,十一月十一日,辰时,诞生于浙江永嘉之黄石鄕;于民国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〇年,一月一日,即夏历已未年,十一月十四日,卯时,卒于台湾之台北市;享年七十有七岁。先生系出名门,望重瓯海。其始祖辉,字世忠;生于元,卒于明。其十五世祖玉玺,字宝箴,生于淸,卒于民初;尤能轻财积德,飮誉鄕邦,遍经国府政要之褒扬题赞。先生靑年勤愼,初毕业于上海之持志大学。即任政要及民意代表。继由政而商,在沪创设

  • 文章傅增湘论菊生和张森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7期  作者:毛一波 出版时间:1974-01-01
    关键字: 菊生 《校史随笔》 傅增湘 藏书家

    」所说石卿,即吾川合川县张森楷先生,曾著书四十五种,其所著「史记新校注」,颇见工力。经杨家骆敎授于民国五十六年景印出版,精装十二巨册。杨敎授对于著,备致称许,谓其「取材博而有别择,考证详而有心得」,「诚可谓太史公书之功臣」。又谓「凡人著书,有得必有失,先生之作,失处自亦难免。」是诚较为公允之论,非若傅先生所谓「疏失孔多,未堪问世」也。

  • 文章张森楷先生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期  作者:方遠堯 出版时间:1963-09-01
    关键字: 史籍校勘 县志修撰 遗稿刊行

    △并略谈其遗著刊行问题学术是人类进化的表征。牠本身固能促进人类的进化,但其发达,却有于赖社会秩序之安定,及人羣生活之正常的。因为在动乱时期,纵有资秉特出的人才,若受环境的影响,使他无法静心研究,也难有超越的成就。我国自淸末以来,外受列强侵略,内则暴乱相寻,整个社会时在动荡不安中,所以在学术上的表现,还不如乾嘉时代。以全国而论,在此时期眞正有成就的人,已寥落若晨星,何况我们四川一隅呢!然而合川的张森楷先生,于史籍的校勘上,却是极为杰出的一位。其治学之勤

  • 文章氏史记新校注稿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39期  作者:江石江 出版时间:1965-11-01
    关键字: 《史记新校注稿》 史学研究 生平事迹

    史纂阁主人杨家骆教授,藏有吾蜀先贤张森楷先生手写「史记新校注稿」二百六十五卷,乃极珍贵之四川文献。玆本杨氏发表于「华冈学报」之文,缩录以实本刊,藉资流传,而彰吾蜀治史专家之潜德。楷原名家楷,字元翰,后改名家楷,字式卿,晚号端叟,后更自署石亲。合川县人,幼贫。十三岁,偶读「日知录」,始知为学。十九岁时,之洞督蜀学,取氏为州学生,赐「輶轩语」「书目问答」二书,益廓然如有所见。二十一岁肆业于成都尊经书院,为院长王闿运赏识,自是有志于史。二十二岁成都

  • 文章從「集會問訊之所」撐起——淺述台北市廣西同鄉會功能的演變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81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1998-07-10
    关键字: 集会问询之所 广西同乡会 功能演变 发展历程

    台北广西鄕会成立之初,正如第一届理事长张森所说的,它的宗旨是提供同鄕「集会问讯之所」。同鄕会于民国三十六年由荔浦张森鄕长率先筹创,得到当时仍在内地的白健公、黄旭公等鄕贤的鼎力支持,乃在民国三十七年春正式成立。随后两年,正是大陆纷乱、军民大批东渡台湾时期,当时来台的广西同鄕面对的新环境是离乱、无助、和不安定,能在他鄕遇到故知,固是天大喜事,退一步能遇到来自同一省的鄕亲,也等于是遇见亲人了。所以在台北有一个同鄕「集会问讯之所」,让鄕人有个可以打探「客从故鄕来

  • 文章史学家张森楷先生年谱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1期  作者:楊家駱 出版时间:1979-06-30
    关键字: 年谱 史学家 史记新校注 合川县志

    前言民国十八年骆谒傅丈沅叔于北平,偶言拟为诸正史撰长笺,丈因自书架上取张森楷先生「史记新校注心得擧要」(详后)稿二册为赠。不数日在琉璃厂肆得先生「史记新校注」项羽本纪稿一册。抗战幕启,避地入蜀,自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四载间,为访先生遗稿遗事,前后赴合川数十次,陆续得先生遗稿二百数十册。先生故交之在世者,无不相接,于当时日记上录存遗事亦不尠。先生一生所著书凡四十八种,一千二百八十六卷,又八种无卷数(字数约在三千万言左右)。民国三十年后,除已散佚者外几皆藏于

  • 文章三丰嫡传张家森访台传授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52期  作者:徐尚禮  出版时间:2004-07-10
    关键字: 张家森 太极内丹术 张三疯嫡系

    中国武林向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功夫重内家修为,奉元明道士三丰为祖师爷,三丰创立的「太极十三式」为今日各家太极拳鼻祖。如今,三丰「太极内丹术」第九代掌门人张家森来台湾访问,传授祖师爷嫡传功法,最受台湾民众欢迎的是「食气辟谷功法」,因为能瘦身美容。由于武当功夫重视内外兼修,着重养生,记者访问张家森时,见其满头黑发,体态灵活,不像已是年届半百的中年人。张家森说,「太极八卦内丹术」是三丰依据易经、太极、八卦法理基础演变而生。特别讲究性命双修

  • 文章张嘉森乡长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0期  作者:編者 出版时间:2005-01-20
    关键字: 《贵州文献》 问题回信

    张嘉森乡长补遗,故有张嘉森乡长如下之再注)。[1] 都匀是城市,由各族人等聚居而成。华中先生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应是「他是汉族」的意思,我们那一带,凡是被称「客家」,即是指「是汉族」以与「本地人」有所区别。拙著也谈到这一点。[2] 云南说「赶街」,如:猪街、马街、鸡街……,广西说「赶墟」。[3] 说汉话,就是「客话」或「客家话」。我们那一带有少数住深山里的「山佬广」,可能就是台湾的「客家人」一族。[4] 民国三十八年以前,黔南

  • 文章「楓橋夜泊」有感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414期  作者:何棋 出版时间:2004-04-20
    关键字: 《枫桥夜泊》 张继 何棋

    。凡诗都是情景的组合和意象的叠加。「愁眠」种种,从词意上理解,寓情于景。继却才高过人,山名代意象,一语双关,好上加好,余味无穷。继在农历十月初八,初九半夜月落时分,到达枫桥时,触景生情,写下名句,人们被深深地感动,似乎感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人生体验。古人作诗,向来无注,这既能发挥读者的艺术想像力,也是对吟诵者知识面,理解力的一次考验。「景」常常因当事人的经验,当事人的情绪,文化背景,年龄等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感受。譬如说在十字路口的一颗老松树,农夫说田间工作做

共18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