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洛阳同乡会

洛陽乃周之洛邑於夏商周三代時位居華夏之中心點,周、漢、魏、晉、元魏、隋、唐、梁、後唐、宋等朝皆建都於此,面洛背邙,氣候優良,四季分明,形勢險要,山嶽河流,分佈均衡,縱橫驅馳,伸縮自如,宜於居住而爲農耕,文化、科技發展理想地區。由於物產豐饒,生活平舒安康,遂發展出精緻文明,爲我民族文化重要發源地。

同化力最文明和平之柔性方法,不是武力,而是文化;霸道武力,殘暴殺戮,野蠻統治,歷來短暫而不能持久,而文化的感染力才是久遠的和平舒展手段。五胡之亂,雖然延續數百年,中原被蹂躪摧殘,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最後終於屈服在華夏優勢文化下被同化,而爲華夏一統。

文化衍生優美之藝術,和平精緻生活才能培育出優良之科技、音樂、文學、繪畫、舞蹈,進而紡織製造(陶藝、雕塑、建築)天文、地理,使生活素質層次不斷提昇,經陸上絲路,遠播世界。

西晉之亂,北人南遷,迄南北朝時期,文化第一次大融合。北宋偃武修文、理學、禮敎,文治大興,中國文化更爲燦爛,而爲風華時代。宋朝南渡,再一次文化大融和,此時經由海上傳播更廣。

客、閩人士來自中原,重視傳統文化習俗,每姓均有堂號以爲家風,尤以建築藝術顯現強烈之民俗風格,保留兩晉遺風。他們不同於中原居民之個性者,除文學及生活素質因地緣關係,同時也吸收外來文化揉合爲一,逐漸趨向於更精緻外,尤富開創奮鬥精神。所以凡有向外發展開拓者,大半能創造出一種新天地,觸角再伸向四海,普及五大洲四大洋,而中原安土重遷者,仍趨向於較保守,尚未隨時代之進步,調整適應性,所以改變不明顯,雖在同一文化基礎上發展,而漸有南北之分際。

閩、粵及台灣之客、閩語系同胞,一致肯定其祖先來自中原,能娓娓道出以京師(洛陽)爲中心,自北而南遷徙之過程,來台之年代,至今已衍生至幾代,可見他們重視傳統之民族情結。

洛陽在近代幾經戰亂,當年之風華已成歷史陳跡;尤以民國以來,雖力圖自強,但内憂外患不斷,仍因襲清代之積弱。八年艱苦抗戰後,國家經濟更形凋弊,生民塗炭,敎育自不能普及,所以外出奮鬥之洛陽人,由於大多未能接受較完整之敎育薰陶,以致難有出類拔萃之成就,只憑本份之善良習性,踏實之因應環境,生存於競爭激烈之社會,能得平安即爲幸福。

台北市洛陽同鄉會之前身爲「洛陽文獻編輯委員會」,緣起自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隨政府來台之洛陽同鄉,分別任職於軍、公、敎者,散處台灣各地區。爲連絡鄉誼,由郭子彬,王果正,馬乘風,鄧祥雲,薛純德,史梅岑,賈星源,何讓等鄉賢成立「洛陽文獻編輯委員會」推由熱心公益之莊良田醫師兼任連絡業務,定期集會及春節團聚,其間並先後翻印「洛陽縣誌」;編印「洛陽文獻」「洛陽文獻增訂本」,以發揚薪傳工作。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政府開放探親,又陸續宣佈解嚴,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修正人民團體法,旅台洛陽同鄉認爲適應時代而倡議成立「台北市河南省洛陽縣同鄉會」,於民國七十八年春節團拜時通過議案,由韓鼎洛擔任籌備委員會之秘書長,專責策劃籌備之職,經數月之連絡及文書處理,先徵得發起人薛純德等四十六人召開發起人會議,推舉薛純德先生等十九人爲籌備委員,薛純德並兼任召集人,三度召開籌備會議,並於是年七月九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召開成立大會。克璣蒙與會諸鄉長之抬愛,獲選爲第一屆理事長。在韓鼎洛常務理事主導下完成一切法定程序,而爲「社會團體」。

同鄉會成立之宗旨即爲交誼鄉情,鑑於洛陽爲我國歷史文化發展之中心,洛陽人客居他鄉自不能忘本,故大會通過繼續出版「洛陽文獻」,以彰顯洛陽歷史之重要地位。並啓發後進者之省思。

洛陽同鄉會之成立,可謂最貧窮社團之一,無基金、少捐獻,沒有辦公房舍用俱及辦公專職人員,不得已情形下總幹事一職並爲無給予之兼職,商請韓鼎洛先生夫人徐慧中女士亦權兼總幹事,鼎洛鄉長熱心公益通達幹練,服務同鄉會不論公私及事務巨細大小悉能完善合理的及時辦妥,即是再辛勞和難辦的事也從無怨尤之言,同鄉會若無鼎洛兄大力支援即是能存在,也是癱瘓的存在;爲此僅向鼎洛兄及夫人致眞誠最大的感謝。

《序言》,《洛阳文献》第1期,199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