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陶瓷史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吉州古窯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聶志剛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景德镇 古窑 瓷器产品 陶瓷

    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分别是苏东坡、黄庭坚赞美吉州窑的诗句。如今它还是这样强有力地牵引我的神思,向着遥远的年代迈越。诚然,吉州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珍藏着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东京博物馆在一九七五年举行了一次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库收藏的几件吉州窑黑釉制品,被誉为国宝。在大英帝国博物馆收藏的大批文物中,瓷器以「吉州窑凤首白瓷瓶最为杰出,尤其凤首瓶上凤头,威仪严而不猛

  • 文章近代山东陶瓷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莊維民  出版时间:1999-03-20
    关键字: 山东陶瓷业 历史沿革 传统手工陶瓷烧制方法 博山陶瓷业改进

    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一九三七年,在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上,窑业试验厂代表山东陶瓷行业参展,送展的文具盘、餐具、卫生洁具等瓷器受到广泛赞誉,据当时有关评论,这些展品虽然「色泽稍差」,但是与传统土窑制作的瓷器相比,「已大有进步」。窑业试验厂的创立与生产改良,对于近代山东陶瓷业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方面,窑业厂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博山瓷土,以前土窑和日商开办的窑场都认为不能生产细瓷。窑业厂最先利用当地原料批量生产出细瓷产品,开创了山东细瓷生产的历

  • 文章古陶瑣語——對中國民窯發展上的幾點看法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6、57期  作者:王修功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民窑艺术国际研讨会 中国陶瓷发展史 古代民窑 陶瓷演变进步原因 景德镇

    为参加「民窑艺术国际研讨会」而作(二〇〇〇年十月十一—十四日在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举行)提要: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部份,可惜在中国历进入夏王朝后,竟而失传,何以会形成传承历上的断层?2.民间的陶瓷作坊,约当周代末期,奴隶制度将崩解,奴隶在追求他们自己审美的需要下兴起。3.唐代除了著名的「唐三彩」外,在长沙的铜官窑,也有了初期并不怎么成熟的「釉下彩绘」技艺的诞生。4.历代相传的柴窑、东窑,至今仍没有它的蛛丝马迹。5.从河南宝丰

  • 文章阳江历文物丛谈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張希哲 出版时间:1976-12-30
    关键字: 阳江县 清代知县 历史案件 名胜古迹 陶瓷 名贤

    广南东路。庆历八年曰南恩州。元至元十七年,改南恩州为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属广东道。明洪武二年废州,设阳江县,属肇庆府,淸朝因之。又据广东通志卷五十一职官表所载,淸代由顺治至嘉庆年间,历任知县姓名、简历、及任职年代如下:㈠顺治朝王世美 江南吴县人,岁贡,八年任。范祝 浙江会稽人,拔贡,十二年任。张昌谟 直隶长垣人,岁贡,十五年任。杨泽培 山西大同人,拔贡,十七年任。㈡康熙朝周复扬 江南武进人,贡生,元年任。宗尧 直隶人,二年任。许光国

  • 文章九次探親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8期  作者:胡榮祥 出版时间:1999-11-01
    关键字: 探亲旅游 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 陶瓷艺术 祭祖

    日本、古城、眞腊、埔甘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贾,他们在「三巿六街七十二巷」的永和巿上,欣赏与购买琳瑯满目驰名中外的珍贵陶瓷。如今这里还留下了二十四座如冈、如阜、如山、如陵的废旧址,现属省文物保护单位,据「中国陶瓷史」载:「吉州陶瓷,其器与柴器宝器相类。」舒翁娇父女窑内的陶瓷「其器所出,与哥窑等价。」这父女两位陶艺大师的事蹟还收入在「辞海」、「辞源」和「中国陶瓷史」、「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中。翻开中国陶瓷史,吉州窑在中国上,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写下了光辉

  • 文章大埔陶瓷业的生产年代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大埔 陶瓷业 生产历史 窑址遗址

    大埔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我省四大产瓷区之一,是全国青花瓷盛产区。陶瓷生产,历悠久,闻名中外。大埔陶瓷业的生产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到底大埔陶瓷业始于何时?这个发生在几千年前的事,现在探索起来,似乎有点虚玄,但我们可以观今推古,进行比较分析、鉴定,再以查阅有关的陶瓷史料及大埔县内六个乡镇三十四处古窑址调查,根据文物的发掘和考古研究表明,我们认为陶器业与瓷器业的生产年代应分开而论,不能混为一谈。大埔陶器业的生产年代属商周时代(前十六世纪—前七七一年,即三千

  • 文章大埔陶瓷的发展历和优势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陶瓷 发展历史 发展优势 生产改革

    大埔陶瓷,历悠久,宋、元时已相当兴盛,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大埔陶瓷是广东陶瓷主产区之一,系全国青花瓷盛产区之一,闻名中外,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的美誉。一九四九年以前,限于艰困时局及战乱原因,陶瓷生产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停滞在古老、落后、保守的手工状态,沿袭唐、宋以来的人工踏泥,水碓摏料,手工制作,太阳晒坯,靠天吃饭,柴草为燃料,土窑煆烧,工艺粗糙,条件差,效率低,笨重体力劳动等等。生产落后,瓷区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改革开放后,政府非常重视陶瓷

  • 文章大埔陶瓷科技新发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大埔陶瓷业 科技发展 历史发展 隧道窑生产线

    科技隧道窑生产线吾埔陶瓷,历悠久,宋元时已相当兴盛,拥有八百多年历。是广东陶瓷主产区之一,系全国青花瓷盛产区之一,闻名中外。大埔瓷土资源丰富。广东省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下简称省大埔陶研所)科技人员的普查、勘测:全县二十个乡鎭几乎都有藏量甚丰的优质瓷土,都有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瓷厂,其中:高陂、光德、桃源、平原、洲瑞等五个乡鎭的瓷土特别富有、质量上乘;瓷厂特别多,工艺水平高,制作精良,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以前,限于种种历及战乱原因

  • 文章粤东陶瓷的历与贡献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粤东地区 陶瓷制造 出口贸易 历史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人类伟大而重要的贡献。我国生产陶瓷的历至少有八千多年以上。从人类的发展可知,是先有制陶技术,然后才有制瓷工艺。而从制陶到制瓷,必定经过了漫长的知识积累过程。说到中国的陶瓷,人们多只知道景德镇或唐宋的越、磁、耀、刑临、汝等名瓷。粤东在中国陶瓷的历上几乎未被涉及。其原因可能是,粤东古代为百越之地「痺疠之乡」。开发较迟,旦地处偏僻,即使有出产陶瓷,也被认为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民窑粗瓷,非官窑细瓷。因而千百年来,国人未能见到粤东,尤其潮

  • 文章大埔今昔觀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今昔面貌 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 陶瓷文化

    形胜要冲扼三江五岭之东,粤东边陲,古邑万川,今名大埔。山川形胜,物华天宝。境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有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汇流而成韩江流入南海,她是客、潮两地人民的母亲河;地扼闽、粤、赣三省水、陆、铁路交通之咽喉;周围群山峻岭,峰峦重迭,素有「山中山」之称;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美誉。大埔,就是镶嵌在这青山绿水、铺玉滴翠中的一颗正开发中的明珠。由于大埔人的努力与奉献,国际小行星中心以新发现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