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年一过,大家安定下来,各理旧业,一般鄕下人还是以农为主,这个时候雨水充足,春耕开始,大家努力耕作,「早稻」「晚冬」都收成了,天气也凉快起来,于是高湖人又开始热閙了,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又是「泰山诞」。高湖人为庆祝一年丰收,演戏酬神,普通自九月初一日起即开始在泰山庙演剧,最快于月半结束,有的时候也会着魔,所谓着魔也者,是演戯演热起来,一连演个把月还不算,最妙的是,每日都有两班对台,所谓两班对台是有两种演法,其一是两个戏班每班各演一节,轮流献演。另外一种
-
赶节场」机会购买。凡此,都和赶集相同。所不同的,「赶节场」必有演戯酬神,故「节场」必与寺庙有关,神的种类最多的是关帝、东岳,也有城隍等的,佛却几乎没有。戯则是京戯班,因为京戯算是大戯,其他的地方戯是不堪酬神的,鄕下没有戯院子,即使有也不会在戯院子里上演。因为演戯是为酬神,故演戯必在庙前,这些庙有些有固定戯楼,有些则临时搭枱戯普通总要唱十个小时左右,由下午二三时起,直至深夜,还有唱至次晨日出以后的,叫做两头红。这些戯码排列,似乎也有定规。普通是八出,前四出
-
吾邑沿太湖的渔民,虽然在陆上没有住宅或其他不动产而以渔船为家,但是他们的船都有固定的停泊所在,世世相传,迄未变更,所以在沦陷以前,亦将他们纳入地方保甲编组。他们约有二百户弱,编分二保,一保属第四区徐巷鎭,另一保属同区河埒口鄕,与本地居民同享有国民应尽之义务与权利。可是他们有一种和本地居民不同的特殊风俗,就是他们在湖中捕渔时,如果遇到了警风骇浪,船只人口均吿平安无事,他们例须在徐巷鎭沿锡宜公路太湖边的石埠里马祖庙前雇请戏班,演剧酬神。马祖庙前左侧有戏楼一座
-
在故园苏北,每年秋收前后,要擧行庆丰年的靑苗会。它的渊源出处,虽不敢说是由于唐代宗的靑苗税法,或是由于王安石的靑苗贷款而来;但根据本地的习俗来看,它的确是流传悠久,附属土地会的一种酬神与娱乐双重性质的民间活动。布置美丽中合卫生会场是选在打谷场边,高大的桑楡树下,用各家送来车水用的打伏帘子,搭成一座三五丈见方的凉棚。中间用两张桌子,作为神坛,靠壁的一面,悬挂关土财神像三轴,像前供著酒杯、茶碗、水菓盘,配着点燃的红红烛火,和上升的袅袅檀香,使人一走
-
家鄕于秋收后农闲时期,有迎神赛会演戏酬神之惯例,以酬神为借口,作娱乐市集会亲友是实。家家户户兴高彩烈招待亲友光临,各鎭每年均有定日期,届自有来自各方商人云集,「如吾鎭鲁家汇农历八月十八日「潮头生日」为每年节期,母校即以观涛书院为名,后改为南汇县立第二公学,同学来自上奉南川各处,来台校友恐不在少数」。市集「俗称赶节」有磁器商缸甏商竹器商嫁粧店木器商农具商、五金商、估衣店等早在一二个月前已将大批货物运来租屋借空地安置妥当开始营业。小型马戏团、小型动物园。猴子
-
台湾在日据时代,宗教信仰受到诸多限制,酬神活动多不敢举行,直至台湾光复后,才逐渐恢复各种纪念仪式。民国四十六年春,笔者时任财政部盐务警察总队分队长,派驻台南盐场,承办司法业务。同年九月间该盐场南寮盐民,举行每三十年一次之郭姓王爷公建醮大典,规模庞大,场面隆重,神轿游行,阵头齐出,家家大摆流水席,人潮汹涌,此外并举行「过刀梯」之仪式,但与道教道士晋级所爬之刀梯不同,因为道士之刀梯是上下垂直,左右平均,刀就是梯阶,非一般实用之刀,形似一般竹梯。而此次盐民祭典
-
各项表演,像耍把戏、拉洋式、戳古驴(注三[3])、拆字算命、杂技猴戏、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万商云集,百艺杂陈,宛若一特型之博览会。在庙内有露天戏台,前后数日均上演大戏(京戏),戏码不多,演来演去,就是那么几出,但仍拥有大批观众,因此际已届春夏之交,少男少女,均走出户外,比肩接背,笑语声喧,给一向宁静的古城,凭添一番生趣。烧猪还愿:多为男孩,幼年生重病,乃祈祷神灵,保佑顺利长大,乃许愿宰猪一口,请童子(注四[4])二人,举办酬神活动两天,仪式过程冗长,但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