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道德经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老子對政治的觀察的一點啟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9卷 第4期  作者:伍格 出版时间:2007-10-01
    关键字: 老子 道德经 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段话解释起来,颇费笔墨,现在取巧,引用原书语译(三民版)请对照参阅。(语译)假使我忽然有了知识,在大道上行走,所最担心的,便是走入邪路。大道极为平坦,可是一般执政者却偏喜欢走小径邪路。结果弄得朝廷非常的污乱,田地非常的荒芜,仓库非常的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着锦锈的衣服,佩着锐利的刀剑,吃着丰盛的酒食

  • 文章人生的理想境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道德经 人生哲学 理想社会 小品文

    道德经第八十章说:「小国寡民,使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的理想境界。陶渊明先生的理想是桃花源:「其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来往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中的理想是亚当夏娃未偷尝禁果以前那个乐园。这些境界,都在说明单纯,朴素就是美,人类社会越到后来

  • 文章老子道德经「一物两向的转变律」浅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6卷 第1期  作者:秦維聰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道德经 老子 一物两向 解道

    推介引言豫籍旅美学人秦维聪博士,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修得农艺及化学双博士学位。曾任职美国联邦政府环境保护署,当时并担任美国华府区河南同乡会的秘书长。秦氏是河南鹿邑县人;而鹿邑则是春秋时代伟大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者,道德经的著作者老子李耳先生的故里。由于此一因缘,秦氏在学生时代,即开始研读道德经。退休后整理研读心得,并参考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两汉墓穴中发现的帛书《老子》,就晋代王弼注释的道德经八十一章,补正为十章

  • 文章(古今鄉賢)鹿邑

    来源期刊:《豫聲雜誌》 第2期  作者:老子文化硏究會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鹿邑 老子 孔子 道德经 史料考古

    老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厉鄕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鎭)人,史记有传。有代表作: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传世。同时,老子亦为古代杰出的养生学家,在养生领域与黄帝齐名。据《史记》记载和已故山东大学教授高亨先生考证,老子生于公元前五七一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与孔子为同时代人,约比孔子年长二十余岁。他博学多才,二十多岁便做了东周王朝的史官,受到了周王朝的特殊礼遇。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王权制度下

  • 文章奏著「李耳道德经补正」在台出版缘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路統信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李耳道德经补正 出版缘起 内容简介 往事回忆

    河南鹿邑为中原古城,民性朴实,人情敦厚;虽处偏僻,然自古以来,地灵人杰,学风鼎盛。春秋时代李耳于此诞生,创始道家学派,后人尊称老子。老子言行,见于礼记曾子问篇者凡四,可证当时孔子之所从学。与儒家学派的孔子齐名。比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大约还早了一百年。李耳撰「道德经」,书名亦称「老子」,凡五千余言,是春秋时代的一部不朽哲学名著。内容艰深学者难解其眞义;加之后人把李耳神化,更加深了道德经的玄奥与神秘性,两千五百多年以来,虽有上千种的「解老」论著刊行于世,唯今所传

  • 文章论述秦著「李耳道德经补正」的大用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66期  作者:高淑芳  出版时间:1990-04-03
    关键字: 道德经 中华文化 老子 哲学 辩证思想

    元皇帝」,于是理乎在天,神乎其人。其实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如果老子复生,他会瞪起老眼,手指老牙,摇着耳朶,大加叹息,从而表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因此,今民国七十八年三月间,台北明文书局出版了秦维聪所著「李耳道德经补正」。——秦博士的本籍,原是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县,现在他是华裔美人,乃一国际闻名的学人,他以自然科学家的立场,把老子李耳的道德经加以整理,使其条理连贯,秩然有序,也就是把老子李耳的原本原意恢复老子李耳的原本原意,以扫两千五百多年以来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