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通济桥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乡探源及现况)巍巍浙东第一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40期  作者:鄭家祥 出版时间:1997-07-10
    关键字: 传说 谢迁 现况

    宁波余姚是一个富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相传余姚是舜的支庶所封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诞生了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城中一条白练似的姚江自西东流入海,把余姚城分成南北两城。在市中心有座古朴的陡拱式三孔石(见下图),凌跨在姚江之上,连接着南北两城,这就是闻名的通济桥通济桥俗称江。据《余姚县志》记载,该始建于宋庆历七年(一〇四七年),后多次被毁,直至元至顺三年(一三三二年)重建成三洞薄墩石拱,定名为通济桥。当时,旁有碑云:「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可见其

  • 文章浙东第一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5卷 第3期  作者:韓生  出版时间:1993-03-10
    关键字: 舜江 赵文华

    为陵拱式三孔二墩石侧在石制栏板二十二块,有雕刻精致的望柱二十四根。在主拱圈两侧边墙上,分别刻有这样对联:「千里遥呑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描述了大的雄伟和壮丽。这座贯通南北二城的通济桥,正如《韩性通济桥记》所述:「风帆浪楫,停潮依汐,鳞居圞,东西相属。之名遂冠东浙,非直一洲伟观而已。」故又有「浙东第一」之称。有关这座「浙东第一」,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年间,出生于慈溪的赵文华,因投靠严嵩,官居刑部尙书之

  • 文章张堰板桥桥不板

    来源期刊:《浦東》 第68期  作者:蔣琛庭 出版时间:1992-05-15
    关键字: 张堰板桥 民间传说 张泾河 张良

    永乐年初,僧人永寿募款,在张泾河上架起一座木面舖以木板,“板”由此而得名。然而,该木经不住张泾河湍急水流和大潮汛时汹涌水势的冲击,不久就摇摇而坠了。后由里人曹泰募得钜款,改建为石,并取名为“通济桥”。据说:当石竣工之日,擧行落成仪式之时,突然发现身尙有一方空档未舖设好。一时间,往何处去寻找一块大小厚薄正好的石板呢?就连木板也难找啊!造师傅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正当此时,板脚下豆腐店老板跑回去拿来了一块压豆腐的木板,不大不小,不厚不薄

  • 文章中秋節看大月餅

    来源期刊:《浦東》 第11期  作者:莫少歐 出版时间:1978-01-15
    关键字: 中秋节 大月饼 同昌号

    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在梦中囘到家鄕,故鄕金山县张堰鎭,只有一条大街,从鎭东的一座石,俗称小,到鎭西的一座大石通济桥,俗称板,大街上有三家双开门面的南货店,从东到西,一家叫干升号,一家叫同昌号,一家协盛号,供应南北杂货,四时茶点,到过农历年时,每家门庭若市,买年货特别热闹;在过中秋的晚上,这三家南货店同时开放,任人参观在店中敬天的供桌上特制的大月饼,大得和圆桌面一样大,上面画的彩色如嫦娥奔月、三星高照,天官赐福等,三家南货店各做各的,没有比赛竞争

  • 文章浙东第一的沧桑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64期  作者:諸煥燦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浙东 余姚 沧桑 第一 四明山

    洞下筑有纤道。远望此,宛然「长虹中跨,体势腾辉」。正如胡天游代知府顾美所撰《通济桥碑铭》所说:「蜿虹孤绷,离雉遥合,周行安大庄于上,悍淜杀荡突于下;骑乘联阗,篙柁恬溜;憧憧旅迈,鲜遗阻艰。」的东西两侧刻有对联,朝东联是:「千里遥呑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朝西联是:「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至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知县程明愫见商家占据上设摊交易,考虑到此乃南北交通要道,特立《永禁虹设市尘记》碑,严禁商家在上抢位设摊,以利百姓通行

  • 文章金华城区的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2卷 第4期  作者:艾青 出版时间:2000-04-10
    关键字: 金华 上浮桥 东关大桥 双龙大桥

    一二·七米不等。全长一一七米,宽七米,两侧设有标示墩,为武义、永康、丽水、温州的公路要隘。的南端东侧,曾建有杭战胜利纪念碑,碑名为当时的省主席黄绍竑先生手书,六十年代被拆除。昔日金华城区南北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通济桥和上浮,因通济桥在上浮的下游,故通济桥俗称下。现在上浮已停止使用,随着三江治理的进行,江面的拓宽,其功能由上游的东关大和下游的宏分担,而上浮身作为古蹟,将永远留在东阳江面上。东关大位于环城东路东关村东南面,跨东阳

  • 文章浙江境内的三座运河大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3卷 第9期  作者:施杭 出版时间:1991-09-10
    关键字: 京杭大运河 长虹大桥 大桥 拱宸大桥 王江泾 大桥建设

    从此塘栖的地位日趋重要,跃为「舟车之冲」(嘉靖《仁和县志》卷二)。嘉靖时,「北苏湖常秀润等河,凡诸河纲运及贩米客舟皆由此达于城市。」(同上引书卷)逐渐取代了临平鎭的地位。塘栖鎭的兴盛繁荣应该说多得力于通济桥的建成,据《栖水文录》记:「开濬大河,风气未聚,得建此,……渐成名鎭。」通济桥,又名广济桥、碧天,当地人俗称长。据徐士俊《重修长碑记》(嘉靖十四年)与陈霆《唐栖鎭通济桥碑记》(嘉靖十九年)的记载,有四明僧陈守淸者,为筹款奔走京都,「惊动深宫,首蒙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