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见证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老将军活见证 抗战烽烟已远八载血泪留痕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57期  作者:夏珍 出版时间:2005-10-1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炮舰 老将军 活见证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北京郊外的蘆溝橋發生不明人物向正在演習的日本軍射擊的事件……隔天進而演變成爲與中國軍戰鬥狀態;國民黨政府發出動員令,發出全民抗日的怒吼:蘆溝橋事件,正式揭開八年艱苦對日抗戰的序幕。整整八年,其實尙未及完全抗戰準備的中華民國政府,堅持到最後,戰事末期,美國與蘇聯的介入,日本終於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然而,這場長期戰役中,傷亡軍民高達三千五百萬人,痛失家園者更不計其數。發動戰事之初,揚言「三月亡華」的日軍或許根本沒想到這個他們...

  • 文章台北城墻的滄桑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3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台北城墙 历史见证 改建与保护

    台北市的城墙,物换星移百余年,城墙已不复存在,尙有四座城门依然屹立,为历史作见证。说起台北城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西元一八七四年日本借口琉球渔船漂流至台湾遇害,举兵攻台,攻击牡丹社。清朝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率军应战。战事结束后,沈葆桢盱衡情势,呈请清政府加强台湾北部防务,将大甲溪以北至南阳平原,设立「台北府」,获准办理,开始了「台北」的历史。台北府的城墙,高五公尺,宽四公尺,周围长四点六公里。其位置是现在的中山南路、中华路、爱国西路

  • 文章读「时代见证」一书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2期  作者:張如漢 出版时间:2011-02-01
    关键字: 李昌隆 《时代见证 史实纠谬 书评

    阅读本刊总编李隆昌先生著「时代见证」一书,李先生特别强调的:「没有江西省的一甲一兵,即没有第十二兵团,没有第十二兵团,即没有金门古宁头大捷,没有金门古宁头大捷,即没有自由富庶的台湾。」可见江西人对台湾的贡献之大,牺牲人数之多,为全国各省之冠。但是,政府对江西人在金门古宁头战役牺牲的将士,没有在古宁头留一丝一毫的敬佩与怀念,身为江西人,对于江西人在古宁头牺牲的袍泽,实在感到遗憾。李隆昌先生撰写本书,参考书目,竟有六十九本之多,参考编目,三十一篇,不谈如何

  • 文章「中國日俘收容所」序言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3期  作者:孫宅巍  出版时间:1997-09-01
    关键字: 《中国日俘收容所》 序言 历史见证

    孫金科先生硏究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對日軍俘虜政策,已三十多年。金科先生史學功底紮實,治學嚴謹,勤于思考,勤于寫作。《中國日俘收容所》是他繼《日本人民的反戰鬥爭》問世後的又一部力作,是國內外學術界第一部硏究抗戰時期中國日俘收容所的著作。中國日俘收容所的全稱爲「中國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它一九三八年在湖南省常德縣建立,一九四六年在重慶巴縣結束,歷經八年。收容俘虜最多時達六百多人,第一俘虜收容所設在西安,主要關押從八路軍方面轉過來的日軍俘虜,在押人數一直很少。綜...

  • 文章初读李著「时代见证」抒怀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1期  作者:劉力和  出版时间:2010-11-01
    关键字: 李隆昌 《时代见证 学术笔记 书评

    一、引言六月上旬,梅雨行将结束,但水分却仍甚丰沛,竟日滴滴答答,风雨不歇,生活诸多不便,心情也很郁闷。忽接奉李隆昌乡先生寄赠其巨著「时代见证」乙册,十分欣喜。速即拆封展阅,深感其编辑精美,内容宏富,文笔练达,史料真实,是一部极具意义经典之作。作者李隆昌君,江西黎川人,学识渊博,才思敏锐,运笔流畅活泼。系民国三十八年赣东一甲一兵应征编入十八军,有机参与金门古宁头战役,为台海保卫战,写下光荣历史。历经淬励磨练,成为允文允武、杰出国军干部。转入文职,又能

  • 文章一枚见证历史的邮票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2卷 第4期  作者:明月  出版时间:2006-08-01
    关键字: 邮票 抗日战争 历史见证 三民主义

    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為了紀念中國抗戰五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特別發行這枚珍郵。這枚郵票面值五美分。郵票以大陸和台灣連成一體的中國版圖為背景,上面以大寫英文標明「CHINA」,左上方是美國總統林肯的頭像,右上方是孫中山先生頭像。在林肯總統頭像下方,以英文印著林肯總統的名言「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在孫中山頭像下方,是中文書寫的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美兩國總統頭像放在一起,並以中文宣傳三民主義,宣傳中國抗...

  • 文章上海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五九週年

    来源期刊:《浦東》 第85期  作者:孫鐵羣 出版时间:1996-09-3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淞沪抗战 照片资料 珍贵档案 历史见证

    八月九日下午,上海市政協和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籌建會在上海市政協泰山廳聯合舉行紀念「八一三」淞滬抗戰59週年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設計方案聽證會。發生在59年前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是中國全面抗戰時期在淞滬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也是上海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一次空前的高潮。淞滬抗戰於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起,十一月十二日止,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先後投入兵力70萬人,這次戰役聲勢浩大、英勇悲壯、震驚中外,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次戰役...

  • 文章(专载)为二伯父陈布雷先生作见证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39期  作者:陳約文 出版时间:1988-06-01
    关键字: 陈布雷 生平介绍 见证 悼文 乡村生活

    编者按:陳布雷先生,原名訓恩,字彥及,署畏壘,浙江慈谿人,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一八九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於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享年五十九歲。先生早年從事新聞,以文章政論顯名一時;後承先總統蔣公知遇,得參贊密勿,盡瘁黨國,凡二十餘年,獻替綦多。綜論一生,言行是貫徹始終,道德是完整無缺。先總統蔣公悼惜其長逝,曾題賜輓額:「當代完人」。今年四月傳記文學第三一一期刊載李若松先生:「陳布雷身邊的中共黨人」一文,大意是共產黨早就利用其親人,在陳布...

  • 文章定海狀元橋滄桑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53期  作者:毛嘉佩 出版时间:1995-10-20
    关键字: 定海 状元桥 习俗 交通要道 历史见证

    建筑业巨商、盘峙人潘尙林愿独力承担资金,遂得迅速动工。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题曰「状元古桥」,于桥上仍置设神龛。新桥落成时,曾悬灯结彩庆祝,四鄕及外岛人们纷纷进城观看并步过新桥,一些善男信女还来状元桥叩拜烧香求福。八百载春秋岁月,状元桥见过阳光和欢笑,也染过鲜血和泪水,它是定海历史沧桑的见证。以状元为桥名的全国不少,犹如以总鎭、御史等为街名、坊名,用来炫耀人物,增光鄕里,但都是先出状元,然后造状元桥。只有定海是先有状元桥,后出状元。王阮

  • 文章武漢中山公園概述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5期  作者:呂學赶 出版时间:2000-04-10
    关键字: 武汉市中山公园 历史沿革 见证历史 风光景观

    武漢市中山公園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群衆喜愛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是鑲嵌在城市中心的一顆綠寶石,是武漢市民遊覽觀賞,保健休養,文化娛樂的好去處。歷史沿革中山公園的前身是一座私人花園,是清末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在一九一〇年左右建立的。因與其在歆生路(今江漢路)一側所建的東園相望,故名「西園」。西園面積只有五畝左右,內植花草樹木,略爲點綴罷了。一九二四年,劉歆生將西園送給當時任湖北軍政府財政廳長的李華堂,李便將西園擴充至二十餘畝。一九二七年,漢口建市...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