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8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8期  作者:汪洋萍 出版时间:1983-08-30
    关键字: 吐丝 奉献 牺牲 蚕丝

    把一片片綠葉嚼成一縷縷柔絲再把那一縷縷柔絲編織一個精緻密封的安樂窩睡在裏面做轉世的美夢夢醒時已脫胎換骨又長了一對翅膀高興地從窩裏跳飛出來尋找夢中的情人雙雙旋着輕快的舞步恩恩愛愛一番繁殖了百子千孫就這樣世世代代爲人類服飾增添華彩奉獻犧牲自螺祖至今已四千多年那柔柔的細絲貫穿了一條歐亞通道輸出大漢文明溝通東西文化在人類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 文章桐鄕养习俗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5卷 第5期  作者:楊超明 出版时间:1993-05-10
    关键字: 桐乡 养蚕 青娘

    浙江桐鄕自古以来是养地区。旧时、,每年分头、二两熟。现则可养五次了,即春、夏、早秋、中秋、晚秋。旧时每年腊月十二日,石门、乌鎭、濮院、屠甸等地农村俗传为生日。届时,养户以米粉掺入南瓜成黄色,或拌了草头成靑色,或用纯白粉,做成似大茧状的粉圆,虔诚祭祀。有些地方并作歌:「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祀求赐个花丰收年。淸明节前后有庙会,俗称烧香节,热闹非凡。届时,养女子发髻上插着红色精制「

  • 文章憶桑葚成熟時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8卷 第5期  作者:雙桂 出版时间:1986-05-10
    关键字: 故乡 桑葚 追忆

    某日看见小学生在纸盒里养,显得非常高兴,且兴趣很浓厚,也许是学校的敎学实验吧?使我想起家鄕的此日,也正是「春到死丝方尽」,家家忙碌于养抽丝的季节。同时也联想到与养有关的桑树,及树上的桑果(又称桑葚),于是儿时的欢乐情景,油然而浮现眼前。记得每三的农历三四月间,家鄕人为了养,大多也种有桑树。此时满树满枝的桑葚,正是让儿童们感到喜从天降,贪馋不休,争相采食的好野果。不过人们之所以喜欢种桑,并非完全为了养,而是桑木本身有其很高的使用价値。因为桑木

  • 文章防城的蔴绩及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4期  作者:林茂 出版时间:1973-12-01
    关键字: 防城 麻业 蚕业 养蚕过程 缫丝

    黄帝画传文中有云:「古代之衣服,都用兽皮鱼皮或蔴皮等物质,来作制衣原料,棉花是后来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惟丝之发明最早,黄帝正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知养的道理,乃敎民养缫丝织锦,并采取花汁作为各种颜色,故衣裳五光十彩,益增美丽!」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四千多年前,即着丝质衣裳,在黄帝时服制已完备!至于所说的蔴皮,是一种一年生草本的植物,从古到今,在广东防城一带的农村很多,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两个蔴园。一个是专门种植大蔴,高达八、九尺,叶对生,有锯齿,茎皮

  • 文章民間趣話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1期  出版时间:1978-01-01
    关键字: 传说 祝英台

    的故事这传说是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里传述出来的。话说当时祝英台嫁向马家去的时候,轿过梁山伯的坟墓,她就下轿在墓前哭诉了一番,忽然坟裂开来,她便一跃跳入墓中,轿夫们急急勒住,却只有几个裙角还在手中,接着也化为蝴蝶,向空飞去。轿夫们只得快快地报明马家知道。这时马公子正立在桑树上引领望着祝英台的来到。一闻此言,非当小可!心痛失神,便在树上跌下,一命呜呼了!飘飘渺渺,来至阎王殿前。阎王传齐三面对质,可终于断不淸这一椿夫妻案。从此马公子便和祝英台结了不解之恶

  • 文章浙江的桑习俗(上)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8卷 第11期  作者:徐越 出版时间:2006-11-10
    关键字: 蚕桑习俗 蚕桑祭祀 花歌

    浙江是我国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古农桑并重。《湖州市志》记载,吴兴钱山漾出土的丝绢残片证明,湖州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七〇〇多年。吴时民以此为衣食来源之一;宋代民间赖养出息生计所资;至明代与田各负半年生计;清代至民国前期,桑之利,厚于稼穑。在浙江尤其是浙北地区,桑文化异常发达。旧时每逢事,私塾暂停教学,官府暂停诉讼,谓之「放忙」。有诗云:三月吴已二眠,房辛苦春秋天。楝花开后人如醉,才放忙又种田。有专业的丝绸市镇、专门买卖

  • 文章「倭豆」名稱的由來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87期  作者:董有華 出版时间:1993-02-01
    关键字: 蚕豆 戚继光 慈溪

    豆,一些地方叫大豆或罗汉豆,但在宁波慈谿一带却是叫「倭豆」。这倭豆的叫法,始自明朝。慈谿一带滨海,当时常常受到倭寇的骚扰。倭寇成羣结伙,抢劫商船、财物、杀害居民,沿海民众俱都恨得咬牙切齿。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五年),朝廷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到慈谿一带抗击倭寇。戚继光在沿海一带组织民众抗倭,并在鎭海口一座小山上驻扎军队,以瞭望海域,后人便称这座山为戚家山。有年初夏,正是豆成熟季节。戚继光在戚家山上望见有大批倭寇正扬帆向慈谿三山一带而来,便立即策马

  • 文章杭嘉湖地区的神崇拜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3期  作者:董郁奎 出版时间:1994-03-10
    关键字: 崇拜 花娘娘

    浙江素以「鱼米之鄕、丝绸之府、文物之邦」著称于世。种桑养、缫丝织绸的历史源远流长。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对距今七千年的余姚河姆渡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个雕刻有编织和纹的图案,说明河姆渡人已发现了利用茧抽丝、并进行原始的手工编织。而五十年代发掘的湖州钱三漾遗址中,发现了用丝织的绸片和丝带,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这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的丝织品。中国古代的桑丝织业,在隋唐以前,其重心在北方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以后则逐渐南移,到南宋末年,江南地区成为

  • 文章小蟲立大功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1期  作者:曾玉明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叶研究所 的故乡 养蚕业

    国土上,开辟了两条路,从秦汉直到明清,通行了三千多年,它买通了中西双方文化交流,商务贸易,它就是西出长安,经过新疆的北丝绸之路,及在四川云贵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虫,它的名字叫做「」,是昆虫,从出生到死,也不过五六十天,可是生命力强韧,从五千年前发现它,一直到今天廿一世纪,默默做它份内之事。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他发明了舟车农具,将中国从野蛮带进了文明,黄帝的皇后螺祖,发现能吐丝织布,螺祖将的孵化,养育,抽丝织布的程式,教导中国古代妇女,当

  • 文章有功种改良的蒋晓舫先生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16期  作者:梅松 出版时间:1964-04-25
    关键字: 蚕种改良 蒋晓舫 江苏蚕桑模范场 中国蚕业改良会

    中国以农立国,桑为江浙太湖流域农产副业。无锡为丝贸易集中区,不但供应国内市场,且转输上海,推销国外。惟宁鎭扬淮徐海一带业落后,并非土质不宜;原因在少人提倡。至淸末民初,种改良,外国品种超过中国,尤其是日本改进更速,咄咄逼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关心业者,以为如对植桑,选种,养育上不改絃更张,不能挽囘颓局,遂有「改良业」之计议,而以「改良种」为前提。太湖流域业最盛,但普通病亦以该区为最严重。改良种,所产丝茧质量虽佳,但体既弱,染病更易

共85条记录 1/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