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武進鄉間見聞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80期  作者:金光宇  出版时间:1975-05-15
    关键字: 劳蚬 钓蛙 红烧 清炖

    ㈣捞蚬余居村畔,江潮挟泥带沙,滚滚南流入湖。以故蚬类繁殖,春季尤旺。村民涎其味美,竞用长柄三角形线圈,徐徐伸入河中,往返再四,淘去泥沙,倾入容器。注水再浸数日,减少土味。大锅煮滚,壳张肉落,形如扁豆。配以新韮炒食,软嫩适口,老少咸宜。如将煮蚬剩余乳白汁,加碎猪肉蒃豆粉作羹,可与蟹糊并称。㈤扒蚌类滋生淸水中,大塘小沟,所在都有。新正期间,年轻勤快农子,纷纷持长柄曲齿钉耙,伸入水底。凭感觉碰触响声,即徐徐抅出水面。东奔西走,满意始归。当客剖开,论斤计价。惟

  • 文章憶錄吾邑先民流傳下之狐鬼故事

    来源期刊:《鄉音》 第10期  作者:泰鑫 出版时间:1987-02-08
    关键字: 狐鬼故事 狐妖 聊斋故事

    而非狐,不竟愕然而急询狐处?指在宅内,甲迅即奔入觅狐无着,惟见其父仍在酣睡中,始猛悟启门者,系黠狐图逃所化身,复再追至门口,早已逃之夭夭矣!坑塘里—位于城北之背,为一蕞尔小村,距吾家东门填约里许,余年轻时曾为此而好奇往视,见该屋年代久远,房宇颂损,内外寥寂,旁衬古老之城楼砖堡,在西风飒飒中,置身其间,确令人有几分悽凉神秘思古幽情之感。—妻—吾邑城郊大楼村旁,另有一小村「田心里」,中有一村民名「羊古」者,恶其名粗俗,觅一士人改名「思善」,初甚喜此名之文雅

  • 文章南行日記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31期  作者:朱紋  出版时间:1996-05-15
    关键字: 南行日记 扫墓 家乡 珍珠养殖场

    里的水满满的,中间用一条条麻绳间隔着,绳子下挂著一个个尼龙网兜,每个纲兜里放著几个蚌壳,这些的行动并不自由,它们每天关在网的里面,可是它吃的不用愁,由主人根据养殖要求定期按量撒下食物。因为时间太急促,我来不及仔细打听那饲养的方法和要求,只能走马看花的张望着,更不了解是如何从体内分泌出珍珠这个「宝贝」来的。表弟可能猜出我的心思,他主动的走到池塘边说:「姊姊,我要让你看两只,让你知道珍珠长在的什么地方。」他从水中捞出一个网兜,取出其中两只回家,当面

  • 文章八二年返鄕見聞紀要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98期  作者:瞿時耕  出版时间:1993-08-10
    关键字: 返乡见闻 乡村企业 养殖副业 农村生涯

    养珠」之风在家乡家鄕农村,寄望于「副业」。三十至七十年代,全县农村副业在「养蜂」,养蜂户达二千多户四千多人,出外放蜂达六万多箱,因此养蜂起家不乏其人,造了二开间二层楼房遍及各鄕,使生活与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实为鄕人克勤克俭得来的代价。但因蜂蜜巿场起变化,收益不理想,此种放蜂游牧民族,是年轻能耐劳苦的人才可干得了。一九七九年后,农村副业目标有了改变,鉴于二千多年前,就有河养殖珍珠的纪载,不仅能生产珍珠,肉可食或作家禽、鱼类饲料,蚌壳可制作珍珠核、贝雕

  • 文章濮阳西水坡发现砌龙的重大学术意义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7期  作者:鄭杰祥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濮阳西水坡遗址 砌龙 龙的传人 考古学 图腾崇拜

    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发现的砌龙的形象[1],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重大收获。该墓属于中原地区早期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墓葬,后岗类型又称后岗一期文化,以豫北、冀南为中心,广布于整个黄河下游地区[2],是古代这里一种相当繁荣发达的考古学文化。西水坡遗址正位于后岗类型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M45是该类型文化中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出有龙、虎图案的墓葬,根据碳十四所测定的年代,该墓的时代距今约六五〇〇年[3],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因此,被世人誉为「华夏

  • 文章开天眼和神吐珠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2卷 第6期  作者:呂作昕  出版时间:1996-12-01
    关键字: “开天眼” “神吐珠” 飞碟 大气现象 史料记载

    东西,和一九五八年美国上空所发现的『大而扁平,呈椭圆形,闪闪发光』的『不明飞行物』或『飞碟』是完全一致的,也和法国宪兵巡逻队所拍摄下的照片一致。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记载的『天开眼』也即今人所说的『飞碟』或『不明飞行物』(UFO)。飞碟现象在天空足够高处出现时,常被人说成是『天裂』或『天开眼』,而这现象出现于江湖海面时,又常被中国古人误认为『神吐珠』。有关『神吐珠』的记载,古籍的记载也颇多。三、古人所见『神吐珠』的奇事珍珠是生于大或特种的『珍珠贝』中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