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俗记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7卷 第4期  作者:白萬獻 出版时间:2015-10-01
    关键字: 茶歌 茶经 茶馆 茶园 孔明

    在我的家乡,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叫「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把与其他生活必需品并列在一起,看出对重视的程度。在民间,如果谁家主妇饭菜做得好,就说她「饭」好,这家主妇就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历来与饭关乎民生大事,在人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也情有独钟,常以诗文歌之吟之。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一日微染小恙,在佛舍受到僧人饮款待,几盏酽下肚,顿觉病去身轻,便留下「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的诗句。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也

  • 文章憶鄕情話品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王德謙 出版时间:1983-03-30
    关键字: 品茶 茶文化 家乡 茶社 茶叶

    读明人任环「烹茗」诗:「扫雪撼庭梅,烹折槛竹,淸生腋底风,香润林间屋」。这正说明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境界,也显示了烹茗的风雅之情,令人羨煞!可是曾几何时,由于经济繁荣,民生乐利,使社会形态在现实主义冲击下,大家为了赶时髦,于是崇洋心理的作祟,使古朴雅逸之风的「品茗」,日趋式微。尔后如再不加重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笔遗产,迟早会被无情的「西风」所蓆卷!我国工业起飞后,不但一般社会阶层在倾向西化,即政府官署,团体、学校也急速在跟进中,擧凡集会,游艺、娱乐

  • 文章武陟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9期  作者:徐哲甫 出版时间:1977-09-25
    关键字: 武陟 油茶 材料 烹煑 技艺

    武陟县的油,味美可口,远近驰名。据我所知,至少在豫陜甘三省的通都大邑,都有沿街卖油的小贩,而且操此业者全是淸一色的武陟同鄕。听说他们只凭一个人、一只壶,就可以飘洋过海,远到南洋,可惜我在数年前旅游东南亚各国时,并未见到他们,也许我是夏季去的,而他们的营业旺季,是在冬天,所以不曾碰到。武陟油,不但是武陟人的专卖和专利,也是武陟人一种特别标帜,就像寳丰酒、灵寳枣、道口烧鸡、黄河鲤鱼一样。记得抗战期间,武陟张忠恕之兄担任河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时,曾有

  • 文章飵——的本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1期  作者:王廣慶 出版时间:1970-01-01
    关键字: 本字 历史考究

    飮风习,当起源于古代之相谒食麦,而之本字,亦当追溯及说文食部之飵。迨中古发明植物叶绿素可作飮料,乃以其芽叶入水烹之为,名其木曰树。因其味苦,其字亦假借荼苦荼字为之。荼下从余,字则下部改从木,以相区别。寻说文,飵,楚人相谒食麦曰飵,大徐音左各切。徐锴曰,人相谒相见后,设麦饭以为常礼,如今人之相见飮也,而其音为自莫反,盖读音与作、昨、酢同。段玉裁亦曰,陈楚之间,相谒而食麦饘,楚曰飵,凡陈楚之郊,南楚之外,相谒而餐,或曰飵,或曰。饘者糜也,宋谓之糊

  • 文章陈化店香溢中原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7期  作者:晉明杰 出版时间:2002-01-10
    关键字: 老红汤 陈化店茶馆 喝茶传统 优质矿泉 声名远播

    鄢陵县陈化店鎭位于许昌市东十五公里处,是通向豫东平原的必经之路。陈化店的——老红汤,在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陈化店的来历得从明朝说起。相传洪武年间,有一名画家名叫陈画,路过此地时,发现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此地开店作画,名曰陈画店。陈画热情好客,凡索画者必奉香,慕名而来者日渐增多,以至于要设专人待客奉。为纪念陈画,后人便把此地称为陈化店。后人纷纷仿效陈画,馆逐渐增多。晩清及民国年间,陈化店馆发展到一百多家,大小不一,大的可坐三四十人,小的仅

  • 文章武陟县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5期  作者:孟及人 出版时间:1988-05-30
    关键字: 武涉县 油茶文化 河南民俗

    卖油为河南省武陟县五车口一带,冬季农闲时间的一种农家副业,农民常于秋作收获,小麦下种后,三五结伙,携带特制铜壶,简单行装外出,到预定地址,赁房设宅,煮制油,装入铜壶,沿街呌卖,作小本经营,近者在临近各县,远者达陜西、甘肃,更有少数人到包头、宁夏、迪化、伊犂,作远程经营者,近者冬往夏还克勤克俭,获取微利,补贴家用,远者常两三年回来一次,携带当地特产返鄕出售,获取较厚利润,有因而致富者。武陟虽为卖油者出产地,但当地确无油出售,远方人到武陟服务,希望

  • 文章家郷味 河南武陟杏仁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3期  作者:豫孟東 出版时间:1977-03-25
    关键字: 武陟 杏仁油茶 小贩 抗日战争

    我们的邻县—武陟县人,卖的杏仁油,不管是在抗战期中与胜利后,它都盛行于西北或华中地区各大都巿里。武陟县人卖油,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个背在肩上裹着蓝棉花布的大油壶。每当华灯初上,卖杏仁油的就背着个很重的油壶,出现在都巿的大街小巷中。「热油噢!喝油!」一吆喝两吆喝!巷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听到卖油的来了,都要买一两碗油囘去,喂小孩或孝敬长辈,都会非常喜爱!这种大众化的油,它不能充饥止渴。它只是一种品味的点心。这种油的顾主,多为低收入者

  • 文章鄢陵訪古(三)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3期  作者:葛國崢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陈化店镇 天下第一茶 史料 彭祖

    吗?」几位老人端起杯,慢慢啜了香,对我说:「你可别小看了咱这儿的具,用这样白色的杯来泡,一来显得洁净,半点污垢也能看得出来;二来能准确地反映出汤的色泽,看上去赏心悦目;三来具有传热保温适中等优点。另外,咱陈店也有一套独特的冲泡方法。比如冲泡时,先将一定量的叶放入清洁干燥的壶内,冲上⅓开水加盖片刻,待叶芽、叶枝开,汁浸出后,再加入开水至八成满,趁热即可饮用。待杯中汤余⅓时再续开水,随斟随饮,一般可冲泡2~3遍。冲泡时,开水

  • 文章河南光山出名——弦山彩虹银鹊毛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8期  作者:萬壽永 出版时间:1988-08-30
    关键字: 河南光山 雨前毛尖 弦山茶业

    弦山,是今县名的别称,古时特产钜竹,可以做鼗琴与剑弓,故名为弦。春秋时以弦立国,汉置为弋阳国兼郡,位于淮河平原南岸与大别山北麓山区之间,今属河南省光山县。弦国古时地广,境内有八大产名山。光山城北是中原大平原的最南端,城南尽是山地,春夏时节雨水充沛,地温湿度大,又时多云雾,土地肥沃,特适宜树生长。在宋朝时候设有场,每年买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公斤,卖钱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贯的官家记录。现在该县白雀园、砖桥、泼陂河、晏河、文殊寺、向店等鄕鎭所产雨前毛尖

  • 文章談談鄢陵小吃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8期  作者:曹錦(金鳳) 出版时间:1993-01-16
    关键字: 烧饼加牛肉 馒头泡丸子汤 火烧豆腐脑 馍卷懒豆腐 糖糕和油角 元宵和饺子 卤肉和扒肉 油茶和豆腐包 鄢陵特色小吃

    蒸。锅水烧开后,用小火煨三个小时左右即可起锅。开锅时用小勺将肉块逐块取出,盛入盘中,便可食用。李金海和马金海均先后去世,但卤肉、扒肉仍为鄢陵餐桌上佳肴。八、油和豆腐包。这两种小吃都是晩间上市。卖油的身上挎一个大铜壸,外面包著棉布套,起保温作用;手里提着一篮小碗,大叫嘶喊著〝喝油啊!"。油很香,主要是用牛骨头熬的,内含有芝麻糊、花生仁等。卖油的大多是豫北陟县(怀庆府)人。可惜这次回鄢陵未吃到。经开封逛鼓楼夜市时才一饱口福,吃了两碗。豆腐包卖者只提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