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私塾共返回6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束修」的另一種非傳統解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5期  作者:方德祥 出版时间:1994-05-10
    关键字: 治学 私塾 薪资

    成就。记得童年肆业私塾时,每学年开学时,家长与先生(家鄕称敎师为先生)要订「关书」,各家长要在「关书」上批(写)上赠送学银几元,那时一般初入学的都是批二、三元,读书多年年龄较大的学生家长,才批四、五银元。此项学银就叫「束修」,也就是先生的薪资。至于为何叫「束修」?怕只有敎师或许明白,家长们想必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儿童年代的学生,自然更不明白,同时也无人顾问无人查究。直到我卸去甲冑,踏进杏坛过粉笔生涯,讲授中国文化基本敎材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

  • 文章求學生涯之回顧(上篇)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4期  作者:何秀閣 出版时间:1984-05-01
    关键字: 求学 忆文 私塾

    前言读前期东北文献(第14卷2期),见有王良先生之「读私塾年代」一文,不禁忆起余亦曾读过半年私塾者,虽为时甚暂,然其印象似独深,因念及个人求学过程,无论小学、中学及大学,所历之坎坷横逆殊突出,遭遇之曲折险阻亦奇多,倘缕述经过,可能不让奇情之小说,今垂老,趁尙有记忆力,自宜濡笔记存之,就此公诸鄕长前,或亦可博读者之一灿。初高小浑浑噩噩,入初中遽告逃学民国肇建后,凡读私塾者,槪为先读私塾,继入学校,未闻先读学校,再改读私塾者也,独余异于是,竟是已读至初中,及

  • 文章塾館軼事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1期  作者:茅慶和 出版时间:2013-01-01
    关键字: 私塾 抗日战争

    日寇侵扰期间,家乡中、小学大都停课或流动教学,而私塾却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了。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私塾,尽管仍有入学之初在孔子像或「天地君亲师」条幅前跪拜、向老师行礼等仪式,尽管在管理上还存在封闭的特点,一尺来长一寸多宽的戒尺仍是老师管理学生的法宝。教学上还是采用直灌的方法,但大都具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教学的内容已经不是单一的古文,而是古文、白话文兼顾;课程已经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兼设了其他的诸如珠算,甚至绘画、武术等科目。我在启蒙

  • 文章讀書生活瑣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1期  作者:劉守法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私塾 小学 中学 高中 军训

    一、私塾三年䝉懂而过我的老家—刘玉楼,位于丰砀交界处,距丰县县城约二十五华里,是一个数百户人家,二三千人口的大村落,除了少数王姓与一部自附近村庄迁来避匪患的他姓人家外,大多数是刘姓一族,聚族而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融乐和谐,过着半耕半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恬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堪称安定、详和、兴旺、美好、若非战乱,确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我村的文风,原本不弱,满淸科擧时期,虽无人中过进士、擧人,而拔贡、秀才却也出过几位,及至淸末民初,废科擧,兴学

  • 文章歲暮憶兒時同唱放假歌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35期  作者:牛翁  出版时间:1981-01-20
    关键字: 私塾 放假歌 学校 同学

    我生于淸光緖辛丑年七月初十日,七岁入学,已在淸廷变法维新,废止科举,创设学校以后,我先祖父及先父仍送我至本鎭秦姓老童生所设的私塾开蒙,识了几百个方块字,读了一本百家姓和三字经,还描过几个月红字,翌年就转入安东小学,读了一年后,又再进私塾继续读了五年,那时学校为春季始业,并且还是用的阴历,第二学期,记得快要过年的时候,先生敎我们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等小学国文敎科书第二册最后一课「放假歌」,儿童们因为盼望的新年快到,将放寒假,大家非常高兴,都把这课书读得

  • 文章私塾与学字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7卷 第2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91-04-10
    关键字: 私塾 写字 人物回忆

    温州乡间私塾,泰半设帐于庙宇、宗祠或农家庄舍,日与鸡豚犬豕为伍,鸭栏牛牢相伴,处处可见。塾师有备受尊崇,隐居不仕,困守青毡寒士老儒,有赖塾馆糊口,敷衍几句,误人子女,不第秀才,有头脑冬烘,除能咬文嚼字,金玉满堂外,诚不知天下事为何物!猢狲王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则与活猢狲学生间虽彼此一堂,仿佛有高墙一堵,咫尺天涯之感。所谓授业解惑,学童能背能解虽不乏人,背来滚瓜烂熟,但不知书中精义,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不尽了然者亦复不鲜。奴在三家舍蒙童,能念几年书,识斗大

  • 文章私塾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8期  作者:於建勳 出版时间:1981-08-06
    关键字: 启蒙读书 回忆私塾 私塾礼俗

    读四月十四日中国时报第二版,标题为「尊师重道正名始,敎员一律改称为敎师」。使我囘忆起,许多陈年往事,更有许多感慨,以白头宫女话天宝方式,草成此一拙作,以供同好,鄕亲,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表者,为人子弟者,包括所有国家未来主人翁,能有些微影响与裨益,就不虚拙文了。囘忆数十年前,江浙一带私塾,大多设在宗祠或庙宇内,因为地区宽广,加一简单设施就行,也有因为学生人数不多,由学生环境较好家庭,拨出环境较幽静的空余院宅,作为私塾用的。我启蒙读书,就是利用我家新建

  • 文章私塾糗趣一束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19期  作者:縱亞平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私塾 趣闻 教育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吾乡村塾教学之情况,七十岁以下的人已鲜有人知之,笔者在乡读书时,听闻一首传咏私塾教学的打油诗,因其描绘生动,今犹记得,诗云:「漆黑茅柴屋两间,猪窝半棚紧相连,牧童八九纵横坐,赵钱孙李喊一年。」诵此可知塾舍人畜杂处,村童所学也不过是一本薄薄的百家姓、三字经,而一喊就要上年。此外,还有一首描述私塾晩读的诗,也很传神:「鸟雀归巢噪晩风,大家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意谓在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的时分,村塾塾师要命学童温读一下当天的功课

  • 文章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⑵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6期  作者:劉道玉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刘道玉 校长 自传 私塾 教育

    (本文作者劉道玉鄉親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多年。本章曾在本刊發表,但原稿多有修正。謹白)

  • 文章乡村私塾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39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5-11-01
    关键字: 乡村私塾 授课内容 费用

    公立小学未普及于鄕村时,鄕村儿童,多入私塾受发蒙教育。穷鄕僻壤,私塾并无常设者,大约居处相近之人家,约好十来个孩子,便找地点,请老师开学,其目的在使孩子们认识几个字,记记流水帐而已。此种蒙馆,只教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七言杂字,增广贤文等书。习字系描红,老师用土红写好一二三四之类简单字,学生再用墨笔照描一过。每日也有一,定课程,学生早上到学堂,背诵头一天读的书,然后由老师教未读过之「生书」,然后习字,然后考字。考字是老师写几个曾经读过的字,要学生认

共60条记录 1/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