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主题分类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祭灶节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漫谈腊月三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2期  作者:金建楷 出版时间:2008-02-10
    关键字: 腊八 腊八粥 祭灶 掸尘 民俗

    营造了这座充满生机和幸福的城市。二、小年祭灶节农历腊月廿三夜是汉族民间的「祭灶节」,俗称「小年」。《风俗吟》写道: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籁杂前陈。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旧时,这天南方人一早就去买回糖果、枣饼等祭灶果,北方人要买些糖瓜。黄昏后,开始供奉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入夜后,把贴在灶台后面的灶王爷和灶王奶的神像取下来,放在黄裱纸上烧掉,再到是夜子时就是廿四日了,然后贴上新的,说是送两位神仙「上天奏好事」去了,过年(春)时,再迎他们「下界保平安

  • 文章歲時習俗話臘祭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95期  作者:雅言 出版时间:2002-02-10
    关键字: 腊八 祭灶 小年 风土习俗 祭祀活动

    古代祭祀,春烝秋尝,冬日的祭祀则称腊祭。今日的腊八祭灶节皆从古代的腊祭演化而来。㈠古代的蜡祭与腊祭先秦时期,祭祀活动频繁,崇祀祖先要祭,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只也要祭,春、夏、秋、冬,祭祀的名称不同而活动不断。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蜡,音乍。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郑玄注:蜡祭有八农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此八神皆与农事有关。先啬是造田者,即神农,列蜡祭之首

  • 文章夏曆與過年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24期  作者:賈星源 出版时间:1980-01-03
    关键字: 孔子 元宵节 腊八粥 祭灶 夏历

    计算起来,寅月天气最寒冷,正是农事最闲暇的时候,民众有了收获,米粮多余,不妨卖出一部分,得点金钱,买些较好的食品,制几件新衣服,在家中吃喝玩乐,享受天伦,藉以轻松一下而消除四季的疲劳。在这时来过年,岂不是最适宜的好日子吗?过年的意义,很为重要的是古代先贤煞费苦心,安排下一种生活敎育。把许多作人之道,都表现在年的生活敎育中。藉以潜移默化,使没受过正规敎育的人,也都知道如何去作人。每年一到腊月初八,就闻到过年的气息。吃腊八粥,据说是纪念佛祖成道。因为祂在成道之前

  • 文章續談民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4期  作者:田誘予  出版时间:1982-12-01
    关键字: 民俗 中元节 重阳节 祭灶

    衣人囘答:「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和尙说:「这是汝本性,非吾所言」。于是那靑衣人,再拜而化没于空中而去。后来这无名和尙,囘禀慧安国师,如何点化灶神升天而去!慧安国师笑曰:「汝名就叫「破灶堕」吧!2.「后汉书」云:「阴子方,早晨至厨房炊事,忽见灶神现形,阴遂跪拜,并将家中黄羊宰杀,后遂因此暴富,三世繁昌,故后人祭灶,多以黄羊荐祀」。3.祭灶之擧,直至汉时,方有隆重祭祀。有关送接灶情形,笔者已在前期,「漫谈春

  • 文章(新年忆趣)新年忆趣春邮票与河南南阳春

    来源期刊:《豫聲雜誌》 第6期  作者:王軍  出版时间:2000-04-01
    关键字: 春节邮票 南阳 祭灶 春节习俗

    动手,大家围在一起,盘饀的盘饀、和面的和面,一边杆、一边包,气氛和谐温馨,包的饺子还要足够三十儿晚上和初一早上食用。「合家欢乐」邮票小型张表现的就是北方民俗包饺子时的欢乐场面。南阳的春节民俗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踩街高潮结束,人们一直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之中。由于春邮票的发行能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增添一些节日的欢乐与幸福。

  • 文章馬祖年俗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9期  作者:姜榮玉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马祖年俗 冬至搓丸 祭灶 抝九节

    马祖列岛星罗棋布,绵亘于闽北沿海,与福建省连江县、长乐县、罗源县、福淸县等地非常接近。大陆未沦陷前马祖与内地(大陆)间之海上交通相当便利,商旅渔利来往密切。今二地隔阻,不复往来,眞有咫尺天涯之叹。由于地缘关系,马祖居民都来自闽北,讲的是「福州话」,习俗礼仪也承袭于大陆。近年虽有改变,然而大部分仍沿承传统习尙。新年将届,过年的喜悦已悄然爬上心头,梦萦旧时地,感伤鬓毛苍,但藉文章以敍怀,重温马祖年的欢乐气氛。冬至,又叫冬,就在这一天展开了马祖过年的序幕

  • 文章憶浙西過年習俗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2卷 第2期  作者:袁建祿 出版时间:1980-02-06
    关键字: 童年往事 春节习俗 过年 祭灶

    一方面也寓有庆祝欢乐的意义。孔子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意谓农民终岁辛勤刻苦,应该让他们有一天的欢乐,来松弛一下紧张的情緖。在故鄕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祭灶。过年的气氛,遂一天比一天浓厚,也有一部份地区,二十四日祭灶。㊀祭灶:又叫送灶,灶是灶神,旧式的厨房,灶壁上有做好供奉灶神的位置。灶神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礼记上,都有记载。一说是颛顼之子,名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郑康成驳斥其说,「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灶神在夏以老妇配之

  • 文章(民俗节日)故乡的传统节日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第24卷 第24期  作者:劉雲仙撰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传统节日 祭敖包 祭灶仪式 那达慕大会 米阔勒

    受到重视。小年当天,要举行祭灶仪式,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乳品、糖果,讲究全家团聚欢乐,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蒙古族则把春称为「大年」。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节日。敖包也叫脑包,起源于藏族。祭敖包就是祭祀山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丰收、平安。蒙古族人对敖包极为尊敬,每逢路过,远远地就要下马叩拜。内蒙古各地的敖包形式大致相同,即在草原的高敞之处积堆石头为台,台基之上为依次缩小的三层圆台,敖包上插有木杆,挂有经幡,祭祀时则在杆上挂起

  • 文章闽北过春

    来源期刊:《闽園雜誌》 第6期  作者:郁華 出版时间:1988-01-01
    关键字: 春节 大扫除 祭灶 年夜饭 年果

    江浙人把白粿亦叫做年糕,实则两者大不相同,前者系糯米浸水磨浆拌糖炊熟而成;后者为秔米(台湾为在来米)蒸熟捣烂制成,更缺一不可;其他如爆米花、芝麻片、花生酥、糖、猫耳朵、粩子等,都要大量自制;年糕白粿固然要吃到三月清明扫墓;其他糖果更要吃到来年九、十月。自制年果,由于花样多、数量大,所须很多人手,都由左邻右舍妇女集合帮忙,彼此轮流协助,直到各户制作完成。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精神,实非今日都市中自私自利者所能比拟。祭灶经过大扫除、制糖果,过年的脚步

  • 文章年關卽景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78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9-02-01
    关键字: 杀年猪 打扬尘 粑粑炒米糖 供神祭灶 冬至

    一到场口上,样样都被抽头。抽过以后,做上土红记号,不会再被抽,这是街上筹集上元龙灯的经费,集少成多,年年如此,相沿成习,乡下人阿Q式的说两句欺头话,街上娃娃儿伙「要爷(牙)钱」不能不给。这种抽头,要到最后一个场期才停止。小康之家,在倒牙之后,祭灶之前,一切新衣、新鞋、风鸡腊肉,粑粑炒米糖,全准备妥贴,专等吃年饭。「干人」张罗年,油房漕房等掌柜先生,四鄕讨帐,跑得马不停蹄。打扬尘:倒牙之后,选个晴朗天气,砍下几竿苦竹,剃下之竹枝,全数綑绑竿梢,成为一把大扫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