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生计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苦盡甘來的弟弟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72期  作者:李新民 出版时间:1991-10-03
    关键字: 弟弟 生计 立碑 赡养 苦尽甘来

    卅七年春在河南開封和弟弟分別時,他才七歲,一天到晚流著鼻涕,不知擦洗,衣食尚需母親照料,如今已是五十餘歲的人,四男一女一家之主,人海滄桑,似夢似幻。他十二歲喪父,母親又因身患十二指腸潰瘍,思念在外長子殷切,終日病床呻吟,二哥不幸身罹肺結核惡疾,小學老師被迫罷教,家中母子三人,住在一間暗無天日之窯洞裡棲身,一家三口,二人臥病,整個生活的重擔就落在苦命的弟弟身上,他從小就在村裡磚瓦窯打工,以極微薄的工資,維持一家的活命,他小小年紀,鬥志極強,愈是艱苦,他愈掙...

  • 文章家鄕春季的物产和生计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61期  作者:金禮門 出版时间:1972-04-01
    关键字: 故乡 春季 渔户 生计 物产

    但心理有「春光绮丽无限好」,在生计上之影响,更寄以无穷的新希望哩。我们的故鄕(宁波),地处大陆东缘,背山临海,宜农宜牧,利商利利渔,每届春季,则春阳和煦,春风澹畅,兼之春流盈野,春潮荡漾,孕育万物,万物乘时欣欣向荣,正是田月桑时,鸟语鱼跃之季。故俗有「春发水旺不努力,时缘一失露马迹」之谚,盖亦鄕党先辈,勗勉后进及时努力之意耳。凡立春在年内的,宁波人鄕风叫「短春」,今年立春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故今年亦是「短春」。宁波人对春特别重视,固由于「一岁之计在于春」,亦由于

  • 文章遷居台中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19期  作者:張忠語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台中 诗歌 穷困 家庭生计 2001年

    附志:余住虎尾凡卅五年,今为家庭生计迁往台中,已是在台湾的第十次搬家了。一百事萦心若徘徊,一波涌过一波来。残年未践休劳计,却向穷途累债台。二蓬影逐风每自伤,天涯何处是家乡。此生尝尽飘零苦,今更含愁理橐囊。三客里舌耕际顚连,囊橐束载几回迁。澎湖风浪望安海,虎尾碧溪续夙缘。四虎尾寓形三十年,烟波才得息行毡。比邻里巷依然在,待赋别离百感牵。五浪迹海宇作遗民,休将穷通溯前因。长林但见绿叶茂,鹪鹩难寄无枝身。昔从故国陆沈后,蓬根转徙多酸辛。空囊生计窘且困,量盐数米

  • 文章先母李太夫人事略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3期  作者:楊人尊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追忆先母 人物事略 家庭生计 缅怀哀思

    坚贞不渝,含辛茹苦,抚育群孤,独负家庭生计,并忍受暴政之无情迫害,打入黑五类,扫地出门,数度易居,饿无食,寒无衣,居无室,日无安,一夕数惊,度日如年,此种煎熬痛苦,罄笔难书。不孝遵父生前遗命,决志逃亡,于民国四十年,大年初一之夜,满含泪水,纤堂告别,临行之前,母亲呜咽泣告曰:「汝兄弟三人,身为长男,当报父仇,为国尽忠,亦即尽孝。汝之弟妹,当善抚育长大,勿为家念,愿上天庇佑,延绵后续,重逢有期」。推我速去,旋即跪倒母前,相拥而哭。转身出门,连夜往长汀方向逃逸,思潮

  • 文章(兩岸交流)分離五十載 骨肉終團圓

    来源期刊:《山東同鄉會會刊》 第9期  作者:周天柱 出版时间:2007-03-04
    关键字: 因作战与妻别 相片寻亲 辗转寻妻 生计卖子 上海寻子 骨肉相聚

    一个个联系电话接踵找到李泉在沪的委托人李国维,他是李妻生前的养子,可是所述内容均不符合他儿子的情况。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97年12月6日,找不到沪生决不歇手的李泉,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再次在《新民晚报》的寻亲栏里密集刊登了他寻子的新一轮启事。12月6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六,上海业星家庭装潢公司业务经理张德富下班回家,随手翻开《新民晚报》2版,其视线被刊登在中缝的寻人启事吸引住了:“……1948年出生的男孩,解放后送给南市区—五金店店主……”这短短的几行字

  • 文章西北軍建軍史(二)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2期  作者:陳森甫  出版时间:1984-08-01
    关键字: 西北军 建军历史 冯玉祥 生计组织 第二集团军

    开府兼圻,而郭独不及,心怀怨恨,可以想见!适遇东南之变,杨、姜不战而走,郭认为时机已至,力主东南之事应由杨、姜负责,反对北方与国民军作战,暗中早与冯有信使往返,闻曾订有密约:一、倒张作霖。二、拥张学良为总司令,郭松龄为副总司令。三、李景林位置不动,兼领热河督统,鲁省归国民二军。四、宣告杨宇霆、王永江死刑。五、改良生计组织。郭松龄于十一月廿四日发难「淸君侧」,廿五日电冯,述班师宗旨,请冯电张作霖共促其下野。天津李景林在郭松龄反张「滦州宣言」上并未签名,因为李

  • 文章走過從前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2期  作者:王仲鳴  出版时间:1996-06-01
    关键字: 人物回忆 往事追忆 流亡台湾 人口组成 人员安置 住房 教育 生计

    我們這一代流亡在台灣的人,於今都垂垂老矣,而一生奔波勞碌,所受的苦難與折磨,有可悲可嘆、可歌可泣之事蹟,更有前人所未有後人所無的痛苦經歷,不能不爲之記,以勵來茲。來台灣的人,大部份都是家境富裕,受到父祖寵愛,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要啥有啥,都有過快樂幸福的童年,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溫暖的數代同堂的大家庭,有至親好友及廣大鄕鄰的相互輔持,不論讀私塾或上洋學堂,都受到父祖的重視,可惜好景不常,七七事變發生了,經過八年抗戰;最後雖然勝利了,可是緊接而來的是鬧八路,...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