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物理学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42卷 第4期  作者:吳鍾珍 出版时间:2014-10-31
    关键字: 吴大猷 物理学 学术研究 人物生平

    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注:民国四十六年四月,回台参加中央研究院在台第一次院士会议。)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四十五年联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并由旅美学人吴健雄博士等用简明的实验予以证实。就是由于这一个震惊物理学界之杰出贡献,让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卅四年,抗战胜利前,是全国百姓生活最艰苦的时期;到了抗战胜利,来自其他省份的异乡人,个个都须筹措返家的旅费,吴大猷夫妇为了庞大费用,不得不跑到市街上

  • 文章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博士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8卷 第1期  作者:雷文  出版时间:2000-03-30
    关键字: 吴大猷 中国物理学之父 生平事迹

    编者注:吴大猷乡亲已于本(三)月四日下午二时卅五分病逝台大医院,本文系作者雷文先生应邀在吴博士生前采访撰写,谨以此文向这位中国物理学之父表达无限哀思。「他是我国的物理学之父,失去他,对国内物理学界影响很大。」多位曾与吴大猷博士共事或具有师生情谊的物理学者同感惋惜,他们表示,吴博士对学术研究的热诚,对培养科学人才的用心,以及秉持良知忠于真理、敢言而不畏权势的个性,尤其在病中仍相当关怀社会、国家、最值得后人佩服。吴博士和清华大学渊源颇深,许多教授如前校长沈

  • 文章典範在夙昔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本刊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0-09-30
    关键字: 吴大猷 人物生平 物理学贡献

    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至民国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一月退休。第一篇论文贡献非凡先生在物理学「学」、「教」及「研究」上均有不平凡的成就。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最重元素的低能态」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一九三三年)上,此论文预言中性的93序号原子的正常态至少包含一个5f电子,亦即预言了铀后元素的存在(铀后元素果于一九四〇年被发现)。在原子多重激发态研究方面,他首先计算出多激发态衰变至第一电离电位以下的激发态(其后

  • 文章悼念本會名譽理事長吳大猷先生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譚守信  出版时间:2000-09-30
    关键字: 吴大猷病逝 物理学家 中国物理学之父 追思会

    完成。一代伟人就此长眠。乡贤吴大猷先生,一生勤俭、诚实无私、温和宽厚、努力学术的长者风范;生前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结构及其光谱、核子散射、大气物理、电离体及气体方程式、统计物理、相对论等方面,是少数在台湾一直强调基础科学的学者,并致力推动科学教育,被尊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其著有「理论物理」、「量子力学」、「古典动力学」、「电磁学」等书。先生学术报国,令人长相怀念。

  • 文章朱經武在港科大校長八年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8卷 第2期  作者:劉百忠 出版时间:2010-04-30
    关键字: 朱经武 香港科技大学 校长 人物回忆 物理学

    香港最佳大学校长的朱经武,现为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于公元一九四一年我国对日抗战时出生于湖南长沙。他于一九四八年七岁时随父亲移居台湾,住台中县清水镇眷村,父亲在空军服务。朱经武小时候在台湾就读高中及成功大学,后赴美国深造,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贝尔实验室从事工业研究工作。他的太太陈璞,是国际知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蜚声国际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老师)的女儿,十九岁以资优生在研究所毕业,后便跟朱经武共同组织家庭。她原来是念物理学的,后来却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她

  • 文章(嶺南人物)嶺南學人—吳大猷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15期  作者:金惟純 出版时间:1982-06-25
    关键字: 吴大猷 人物事略 岭南学人 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 中国物理学之父

    比唸经和尚·两度化缘吴大猷出生于广东的书香世家,祖父曾任翰林院编修,父亲是擧人,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必须从学问上谋发展的大方向。至于为什么会选上物理这一门学问?老先生说,这纯粹是偶然,十九岁那年,他以南开中学高二的同等学力,基于「易于谋事」理由,考进南开大学矿科,一年后矿科停办,他「说不出什么原因」,便决定改学物理。这一学,就学了五十年,而且得了个「中国物理学之父」的称号。提起这个唬人的称号,吴大猷说这是人家「客气」,他自己倒不顶当眞的。不过,由于他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