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海会山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游磬山海会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33期  作者:蔣梅笙  出版时间:1965-11-25
    关键字: 海会 游记

    距鎭可二十里;又西七八里,则海会山,二之著,以明季高僧天隐者,始辟院磬,精修佛学,没而瘗塔海会,其徒曰玉林,嗣修其道,累蒙世祖圣祖礼遇,赐号国师,由是二之名大显,之湖者必造焉。储子之游,盖先海会。二十一日,鎭父老李荫棠陈宾门二先生饷以朝饔,既食,乘二竹舆以行,春日景,菉竹参天,杂被畦,鸣鸟流泉,振簧戞玉,此则各地所同也。比至海会,连冈高平,无锐峯陗壁,寺枕其麓,与同名,其阳拓为大平原,杂树丛生,梨花数株,雪飞玉莹,如姑射神人,翛然埃外也。既入寺

  • 文章海会寺的罗汉松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2、3  作者:馬雲漢 出版时间:1992-07-07
    关键字: 海会 罗汉松 凤形

    安徽省太湖县小池区天台鄕的凤形,座落一古今名刹「海会寺。」据寺内《永远长明灯碑记》所载和宋淮西佥事干王伦题「淮西第三禅刹」匾额示意,可知海会寺落成于唐代。历代干戈、累遭兴毁。然而,寺内有一棵罗汉松,苍翠挺拔,至今犹在,据传说系僧人鎭显法师由暹罗(即今缅甸)取经带回所栽。距今千余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长江流域稀有珍贵的树木。这棵罗汉松生长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庭院里。夏季炎热、日照时间不太长;冬天严寒、风霜雨雪侵蚀又不大。且周围无任何杂草和花木

  • 文章话说普陀的古石桥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35期  作者:張海晨 出版时间:2009-08-31
    关键字: 普陀山 古石桥 海印池 大士桥 海会

    烘托出普济寺琉璃辉煌之气势。去南天门需过一座环龙桥,初看不觉奇,仔细一看,原来是跨海的桥,它把悬水的南天门连接在一起,跨度虽不大,但毕竞是始建成于南宋时期的跨海桥,可谓是老资历格了。潮音洞上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小石桥,名叫大士桥。别看它小,但坐在桥上,听潮音的轰鸣声,似千军万马,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乃天下一绝。最富有寓意的桥名,要演算法雨寺前的海会桥,它与永寿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法雨寺前沿的重要通道,在桥上小憩,可观千步金沙的层层海浪。法雨寺直面大海,海会桥与

  • 文章暑期训练团旁听记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7期  作者:呂鈞 出版时间:1975-07-30
    关键字: 暑期训练团 旁听 防空学校 高炮部队 射击演习 海会 参加抗战

    首先声明,为什么要写旁听两字,因当时笔者系上等兵的身份,不够条件参加训练的。我们是防空学校的高砲部队,由连长沈炎炽先生率领于二十六年六月中旬自南京出发到庐,任务是高砲实弹射击演习,给来自各处参加暑期训练团受训的学员欣赏国军防空火砲新式的装备,我们的部队利用海会寺「即庐训练场地」对面小坡上架设帐幕为临时营舍。初到目的地,一星期以内,整理营舍及驻地附近环境与布置靶场,至七月一日正式开学。海会寺,即著名的庐五老峯麓,大约二十度以上的坡度,面对鄱阳湖

  • 文章眞画目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3卷 第4期  作者:張忠建 出版时间:1987-11-15
    关键字: 庐山 五老峰 海会寺军官训练团 风景名胜

    副团长、秘书三人,余为其中之一随委员余楠秋—余籍传—复旦大学英文教授,同赴南昌及庐办理清查,接受人民控诉案。时交通不便,南浔铁路时有日制轻便客车覆车之祸,改附邮车由九江市沿庐山山麓向东向鄱阳湖畔省道(公路)抵庐东端,右转折向南行,先见湖心之大孤,过 先总统二十二年创立军官训练团团址,海会寺盆地。再行数里,司机曰:此即含鄱口沙滩,五老峰在其间。余问:五老在何处?他说:细雨濛濛,云雾太厚,须俟云消雾散,才能看清五老面目。小停十分钟,依然白茫茫,遂南趋星子县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