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江淮共返回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清末筹设江淮省始末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2卷 第8期  作者:雨香 出版时间:1968-02-29
    关键字: 清末 江淮省 籌設 区域 沿革

    地处长江下游,又当南北之冲,物阜民饶,政务特繁,省境内设有兼辖皖赣之两江总督一员驻江宁,本省巡抚一员驻苏州,漕运总督一员驻淮安,河道总督一员驻淸江浦,并。设布政使二员,分驻江宁苏州,尤为各省所未有光緖三十年十一月,修撰张謇条陈,请在徐州建立行省,经交政务处核议,将漕运总督裁撤(漕米已改海运),改为江淮巡抚,与江苏巡抚分治,并将江宁布政使所辖之江宁、扬州、淮安、徐州四府、通州、海州二直隶州,全归管理,一面将漕标副将,改为抚标参将,以符定章,抚衙仍设淮安,以免更张,布政使仍

  • 文章江淮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9期  作者:王吉齋  出版时间:1978-03-10
    关键字: 江淮戏 地方戏提倡 江淮戏发展

    江淮戏,原为江苏两淮之地方戏,近又包括江都曲调在内,故统称为「江淮戏」。有人说:「江淮戏之欣赏对象,祇能局限于江淮地区,因语言隔阂,非他省人士所能领会,纵或有之,亦不过偶尔好奇耳」。此种说法,似不无道理,但我们以客观的眼光来看,此时此地的台湾戏、广东戏,不乏其他省份的观众,平剧、越剧、豫剧,无不有广大的听众,而湖北黄梅调风靡一时,又岂偶然?其所以然者,一是国语敎育的普及,一是戏剧文化的交流,虽然不同方言之观众不多,但总能从无到有,由少而多,厥功不可忽视

  • 文章吾御史無所不可行!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7卷 第3期  作者:楊越岷 出版时间:2015-03-10
    关键字: 姚绶 “铁骨御史” 盐务 管理 江淮

    低下,河湖交错的地形,农耕灌溉便利。就战略地位而言,则是南北交通的要冲,长江流域的前哨。从经济的视角看,这一带物产丰富,是国内的重要产盐区,所产的「吴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江淮地区所晒制的「散末盐」被称为「吴盐」。这种盐色白而味淡,古人食水果如杨梅、橙之类,多喜佐以吴盐,渍去果酸。唐宋诗词中每见之,如:「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如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唐·李白〈梁园吟〉)「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宋·周邦彦〈少年游〉)姚绶

  • 文章江淮戏的渊源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3期  作者:薛鴻鈞 出版时间:1978-09-10
    关键字: 江淮戏 徽剧 淮剧 三可仔 抗战

    江淮戏为苏北之地方戏,自长江以北,两淮以南十余县均普遍流行;为追溯其渊源,就必须从徽班戏谈起。徽剧的产生,其年代稍后于弋腔与昆腔,同出于明初的南曲。南曲发源于浙江温州,以书籍记述其创始,则为永嘉人高则诚奉朱洪武敕命,创制南曲的琵琶记传奇。因朱氏驱逐元人于漠北而掩天下,并接收元代戏曲遗产。而元代戏曲,则禅受于宋金两朝的院本杂剧,槪为北曲;朱氏所以要创制南曲,旨在有别于北曲而已。然明代对南曲北曲的旧调新腔并未作严格之判分;尝有一本南曲的传奇中,若干折乃采用

  • 文章新春歳首話淮軍

    来源期刊:《皖聲雜誌》 第4期  作者:王兆元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李鸿章 太平天国 淮军 曾国藩 江淮子弟

    周旋到底,卒至「天京」城破而灭亡!考之「淮军」,顾名思义,当然是以吾皖健儿为主体,而编制成军的。在援沪十三营之中,亦仅有五营,堪称道道地地,名符其实的江淮子弟。那就是:张遇春的「春」字营,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后来这几位鄕先辈们,随李鸿章而飞黄腾达:由一营,而发展至数十营,位至方面大员,开府封疆。例如刘铭传,曾任过台湾巡抚,锐意革新,大肆建设,现在贯穿南北的铁路,就是在他任内建筑的,遗泽犹存,万人共仰。

  • 文章金壇沿革槪要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3期  出版时间:1971-07-01
    关键字: 金坛县 延陵镇 吴季子 琅琊县 江淮

    设县之始也。隋末沈法兴增设瑯琊县,李子通夺之于其地置茅州金山隶焉。唐高祖武德八年县省入延陵,武后垂拱四年复置,更名金坛属润州(寰宇记东阳郡已有金山县,故更名,取邑界句曲山,金坛之陵为号)。五代南唐相仍未改,及宋神宗熙宁五年,废延陵县,析其上元孝德两鄕入金坛,而金坛疆域始与今同。徽宗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鎭江府,元升为鎭江路,明初改为江淮府,已复为鎭江府,金坛皆属焉。淸朝因之民国成立,金坛属金陆道,国民政府成立,在剿匪时江苏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十个,金坛属第一区专署

  • 文章清末民初之揚州報紙與報人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52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71-08-10
    关键字: 扬州报纸 申报 江淮日报 扬州报人 杜负翁 孙传芳

    将阅头报之报收回,送阅之;三报依此类推,阅三报者,其报不再收回,故亦名「存报」。在铨昌祥管理申报兼司送报者,名吴瑞生,其时蒋绍籛,(江都廪生)为扬州鼓吹新学第一人,设华瀛公社于翠花街,每晚作通俗讲演,吴瑞生每晚往听,乃有新知识,不久,即随蒋绍钱充申报馆扬州访事,仍着草鞋送报。宣统元年,扬州本地,有铅印报纸出现,名曰「江淮日报」,主其事者,程善之,包绶百等。发行地址,在教塲南首广智书局。发行人张仲丹,是报因无经济基础,昙花一现而已。民国初年,民声报出版,规模

  • 文章拾笈獲舊作前人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7期  作者:劉鴻藻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故乡美景 清明祭扫 江淮平原 故黄河

    一、扫墓芳草绿如茵 淸明柳色新携儿同扫墓 血泪染黄尘二、夜吟夜静月淸凉 闲吟坐草堂箱笼饥鼠斗 疑是贼窬墙三、故黄景色黎明梳洗罢 漫步故黄边昔日波涛涌 今朝麦浪妍河床成牧场 沙岸变良田碧落彩云荡 鸧鹒鸣树顚四、江淮平原无山天地阔 二水润良畴稻麦盈仓库 鱼虾满钓舟河川翔白鹭 湖泊翥沙鸥日丽风和顺 花香鸟语柔五、射滨晚眺深深芦叶覆苔矶 寥落行人晚渡稀白发渔翁闲对飮 沙鸥漫趁夕阳飞六、春宵即事卿奏银笙我弄弦 凭栏玩月并香肩莺声腻语衷情诉 陶醉春光又一年七、侍母访

  • 文章江淮乐地——阜宁县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2期  作者:于利中  出版时间:1994-02-01
    关键字: 阜宁县 江淮乐地 交通枢纽 水陆要冲

    于利中(现任阜宁县长)阜宁县地处苏北平原西北部,古为射阳郡,清归淮安府,今属盐城市。辖六鎭十九乡,面积一四〇〇多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史载「阜明水秀,乡坊稠密,土地肥饶,民灶辐辏,其淮东之藩屏」,素有「江淮乐地」之称。县府阜城与古鎭益林分列东西,扼水陆要冲,临交通枢纽,引八方商贾,历来为苏北商品贸易集散之中心。我县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耕地一二〇万亩,堆堤渠坡三九万亩,水面三〇万亩,荡滩草地五万亩,宜农宜牧,宜林

  • 文章清代第一奇案:李毓昌被害始末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4期  作者:朱沛蓮 出版时间:1977-10-10
    关键字: 李毓昌 江淮水灾 查访赈金 审办经过 罪状处分 奖恤措施

    江蘇候補知縣李毓昌,奉委査辦山陽賑務,竟因不允挾同舞弊,於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爲山陽知縣王伸漢,勾串李氏惡僕李祥等予以毒害。案發,嘉慶帝大爲震怒,訊明後,正法者六人,革職者督撫布按及佐貳雜職共十二人,世稱淸代四大命案之一。淸史已爲之傳,惟限於史體,語焉不詳,且與東華錄記載,頗有出入,用特參酌公私籍册記載,詳述如次:一、清正奉公慘遭毒害嘉慶十三年,(卽西元一八〇八年)之夏,淮黃泛濫,江蘇淮安,揚州諸屬,水災爲患,山陽縣(民國後改爲淮安縣)知縣皖人王伸漢,...

共14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