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物古迹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釣源 奇特而又神秘的千年古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9期  作者:彭朝暉 出版时间:2002-08-01
    关键字: 钧源村 唐代起源 村落历史 “文忠公祠” 文物古迹

    吉安 彭朝暉凡到過釣源村的人,無不被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幽雅的環境、衆多的文物瑰寶所折服。釣源村,座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郊十八公里處,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後裔聚居的古村落。它肇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清嘉慶、道光年間,釣源村曾擁有居民一千五百多戶,人口逾萬,成爲當時鄕村市「小南京」是一座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村。釣源村係唐代末年,在朝廷任職博士的歐陽弘擇地而建,其尊爲廬陵歐陽氏肇基釣源的始祖。其後,經繁衍生息,迅速成爲當地名門望族。...

  • 文章古鎮三江話今昔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7期  作者:易清 出版时间:1999-08-01
    关键字: 三江古镇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商业市场 文化产品

    上海交大教授万伯涵,天津大学教授万良凤,三江是他孕育的摇篮,均生于斯,而长于斯。……至于科举时代,先辈鄕贤,更是胜不枚举。此外,三江还有很多的文物古迹,如珠子塔、万氏祠、进士牌、翰林第、十八坡、龙船驾……可供游人观光欣赏,但因年代已久,沧海桑田,大部均已荡然无存,仅有珠子塔,现列入南昌县文物保护。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历史的巨轮,时代的步伐,三江古鎭,今非昔比,到处呈现著物箪人丰、经济日兴、繁荣昌盛的景象。如平坦宽阔的三江大道、府前路、大街……。两旁高楼大厦

  • 文章江西省會——南昌的過去和現在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37期  作者:周讓初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南昌今昔 故乡风貌 行政区划 文物古迹 乡贤名士

    江西省會南昌,為贛江流域第一大城,原為省轄市,與鄰近各縣平行,僅南昌縣與新建縣之縣政府均設在南昌市。其後為便於行政管理,乃將此兩縣之縣政府遷出,使南昌市單純化。但現在情形與過去不同,因時隔四十餘年,不僅市區市容變化極大,而其鄰近環境變化尤大,如將南昌、■建、進賢、安義四縣,劃入南昌市轄區,有如過去州府情形。茲特搜集資料,就歷史變遷、人文古蹟等有關情形,加以分述。南昌地處亞熱帶。冬季常受西伯利亞或蒙古高壓南下影响,加上鄱陽湖地形平坦,多吹偏北風,氣溫較低。...

  • 文章江西歷史文化名鎭棠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0期  作者:宜黃台辦 出版时间:2010-08-01
    关键字: 棠阴镇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 文物古迹

    棠陰鎮位於宜黃縣城東部的宜水河畔,距縣城十四公里,現為棠陰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鎮內含四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有一千四百餘戶,六千多人口。全鎮轄十四個行政村,一二一個村民小組,人口一·八萬餘人。鎮四周青山環抱,碧水環繞,林茂竹翠,蓮碩荷香,鎮中橋頭鎮尾,橋塔相映成趣,古宅鱗次櫛比;鎮內大街小巷,祠堂各具特色,宅院錯落有致,是宜黃縣境內唯一明清古建築群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鎮。【肇始與興盛】肇基定名棠陰始建於北宋年間,因村莊依山傍水,故原名陂坪。臨川一居士吳竦,字...

  • 文章江南西道甲天下(接上二〇五期)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6期  作者:楊曉蒼 出版时间:2006-11-01
    关键字: 风景名胜 文物古迹 庐山 南昌旅游区 井冈山 龙虎山 赣南游览区

    名勝古蹟 各具特色江西蘊藏著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和燦爛的歷史文物,自古享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盛譽。旖妮的湖光山色,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眾多的革命紀念地,縱橫交織,爭雄競秀,各具一格,構成了全省許多內容豐富、景觀奇特、馳名中外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蹟,主要分佈情況可分爲七大片區:一、廬山風景區。廬山古稱匡廬,爲我國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唐朝白居易曾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讚;宋代蘇東坡曾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名句。廬山之美...

  • 文章(遊記)讀山讀水樂無窮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12期  作者:劉志儼 出版时间:2001-05-01
    关键字: 珠江三角洲 文物古迹 旅游 珠海 经济特区 黄花岗 熊猫故乡

    珠江三角洲探勝東江、北江、西江的泥沙,在三水、石龍下游造成珠江三角洲,面積約二萬方公里,是南部地方最大的平原,土地肥沃,水利發達,農作物精密,並盛產副熱帶水果。此區域孕育優美的文化,古蹟繁多,文物豐富,處處佳山勝水,風景秀麗。年來以珠江三角洲作七日之遊者,不絕於途,本(八十八)年七月間乃隨團前往旅遊觀光,所得印象良好,茲擇要列述於次。珠海一瞥印象深珠海由兩三萬人口以農漁業爲生的地方,變爲當今三十餘人聚居的現代化工商城市,主要是以經濟特區發展形成。我們由澳...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