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字考证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语音与语音文字考证擧隅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7期  作者:劉沙  出版时间:1998-04-10
    关键字: 湖北兴山 语音语音文字考证 转音

    ㈠引言读者如不健忘的话,「湖北文献」发表过的「兴山土话」文章,曾获得不少读友的廻响。惟兴山县治,地处重重高山峻岭中,对外交通闭塞,乃呈现独特的、有语音而写不出文字的一种困扰,这种困扰,如稍加考证,又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㈡语音与语音文字考证擧隅笔者家鄕兴山县,凡「不好的」劣质品,一律叫做「ㄆ一ㄝ「撇)的」,例:「好的柑橘运到市场去卖,「ㄆ一ㄝ(撇)的留给自己吃。巧的是「撇」字的国音就是ㄆ一ㄝ,字从手敝声,撇本义作「拂」解,乃拭去尘垢之意,故从手部,又以

  • 文章武松是咱河北老鄉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7期  作者:王奉瑾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武松 清河县 祖籍追溯 文字考证

    「武松是山東好漢」,幾乎是家喩戶曉的事,其實,武松本是河北省清河縣人氏,是咱河北老鄕。關於武松,早在南宋年間民間的說唱藝術裏就有「武行者」的名目。宋末元初成書的「宣和遺事」記載宋江得到九天玄女的天書中,三十六員猛將便有「行者武松」,但都只有名字沒有敘事。直到元末明初,施耐庵和羅貫中撰寫成「水滸傳」才有完整的記載敘述。第二十三回裏說「柴進指著道」這人是清河縣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又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氏,這條景陽崗上,少說也走了二十餘遭,又陽谷縣...

  • 文章連雲港連島再次發現漢代界域刻石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4期  作者:紀達凱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东连岛 羊窝头峰 界域刻石 文字考证 博物馆 文献资料

    一九八七年连云港市的考古工作者在连云区开展文物普查时,经连岛文化站同志提供线索,在地处偏僻的东连岛羊窝头峰北坡发现一处界域刻石。刻石刻面高一一〇厘米,宽一五六厘米,文八行,经两千年的海潮侵袭,风雨剥蚀,刻面已漫漶不淸。经辨认有四十余字,从其可辨文字考证,此刻为汉东海郡与琅琊郡的分界刻石。最近,连岛鎭开发苏马湾海滨浴场,在座南面北的山坡岩体上再次发现与羊窝头峰刻石相似的界域刻石。不同的是后者刻面保存良好,内容明确,更为珍贵的是发现了明确纪年。新发现的刻石

  • 文章釋豐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3期  作者:彭利芸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丰县 文字 演变 字形 考证

    我国文字起源,由来已久,据文字学家推测,中国文字之产生约有万年以上。原发轫于图绘文字,至殷代甲骨文已演成符号文字,也就是象形文;继而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作,这是文字演变发展的过程。其形体也屡经改变,先由甲骨文、钟鼎文、篆文、隶书、直到现在的楷书。而楷书有许多字的分别,只是一点一撇之差,就成为另一个字;又有形体极近似而错用的,更是不胜枚擧。丰和豊常有些人混淆不淸,浅释如下。丰字甲骨文作、钟鼎文作、篆文作。说文:「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古文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