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化融合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關於「棗陽人的來源與形成初探」的意見與說明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7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10-02-01
    关键字: 枣阳历史 北方移民 区域文化 文化融合

    大店子,东到随阳桥,长65公里的土公路;二〇〇六年枣阳有等级公路2,224公里,等外公路长度不详[7]。电视和广播加上交通方便,都影响语言的融合。」五、文化圈问题意见:「历史来看,枣阳一直属于北方文化圈。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今天仍然如此,枣阳在饮食、方言和各种习俗都和北方人尤其河南南部一带相近,而与湖北其他地方却差异明显。枣阳这里本来就是北方人居住的地方,只有内部的人员交流。」说明:「我同意两位的说法,不过『内部』一词必须界定清楚,若是指的整个我国北方,也就

  • 文章岭南文化之剖析与展望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林天蔚  出版时间:2003-07-31
    关键字: 岭南文化 传承发展 文化特性 中西文化融合 发展展望

    」《天下郡国利病书》:「冯(宝)洗(谯国夫人)内属,荒梗之俗为之一变。」可知当时岭南蛮夷杂处,故唐宋以前,岭南多宗族混居,故称为「多元文化」[2]。慧能本传称其为「僚」(佬,本土著、越族之意),唐宋间中原士大夫有罪被贬至「岭南」,九死一生。至明代,丘濬为国子监祭酒,被指责「南蛮岂可为祭酒!」可知当时岭南文化仍被中原人所歧视。二、文化之南传与岭南之汉化广东地方史志谓「五羊城」是岭南文化的开始,其实这是传说,可靠性不高。汉时封州刺史陈钦、陈元父子,治春秋,为岭南

  • 文章三晋文化与忧患理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閻沁恆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三晋地区 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融合 三晋文化

    与闲暇,去思考和从事一些精神文明的创作,这就是中华文化萌芽发展启动力的主要来源。三 调和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三晋北部地处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交会的要冲。自春秋战国以来,以匈奴为首的各个部族逐渐壮大之后便有组织的向南移动。及至秦汉时期,匈奴势力更为增强,与中原民族形成南北对峙的两大阵营。秦始皇为了巩固北疆,阻止匈奴的南侵,乃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汉高祖欲澈底解脱匈奴的威胁,亲率大军征伐匈奴,结果被围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兵败无功,史称「平城之围」,是汉朝初期一

  • 文章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类学考察(下)——壮瑶民族传统文化与拜上帝会的碰撞、调适及整合——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2期  作者:廖楊 出版时间:2001-04-10
    关键字: 大同社会 平田平地 文化碰撞 拜上帝会 传统信仰崩溃 文化融合 太平天国

    和提高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太平天国形势的深入发展。但是,由于民族深层次的特质文化有着顽强的因袭力,当它与「外来」文化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各自强化时又呈现出「裂合」的趋势。[1] 邢凤麟:《太平天国与瑶族》,《天国史事释论》,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九十九页。[2] 《梁山伯与祝英台》,《瑶族文学资料》第十三集,第九〇页。[3] 《天理要论》,《太平天国资料》㈠,第三二九页。[4] 蓝鸿恩:《桂俗风谣.序》,《桂俗风谣》,广西民族

  • 文章兩岸交心 以民為本 共創中華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6卷 第7期  作者:吳紹起 出版时间:2014-07-10
    关键字: 文化 融合 民本 发展

    两岸互动最重要的莫过于交心。禀持民本原则,以理性和平共谋发展,发扬我中华之传统包容文化,使两岸民众生活、习惯……等文化自然融合,而能水到渠成共创统一大中华。两岸同胞均系炎黄子孙,文化、习惯、语言等原均相同,怎奈历史原因,致使两岸长期相隔互有歧见,但兄弟之邦,血浓于水,本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先从经济文化交流以民为本,交心为要,使两岸自然融合。儒家所倡导以仁义道德治国,以民为本,以仁爱服务人民,一切以民众利益为优先,倾听民众心声与需求,亦就是如何以经济文化

  • 文章走向新世纪的客家文化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客家文化 客家人迁移 文化传承融合 文化特征 发展变化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客家传统社会将逐渐远去,客家文化也将经历新的传承与变化。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原的汉文化,又融合和吸收了土著百越族的文化,因此使客家文化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如「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移民垦殖文化、强烈的宗族观念、崇文重教的传统、客家方言与客家山歌等。客家传统的文化,在客家人聚居区,是通过生产、生活及各项社会活动,从小就灌输到每个客家人并逐代不断传续下去。或者说,客家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传统客家社会的熏陶,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与传承

  • 文章吉林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8卷 第1、2期  作者:曹保明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吉林 民俗文化 行帮文化 闯关东 民族融合

    的民族文化的色彩。这是因为吉林的古民俗,一是来自土著民族民俗;二是来自中原汉民族民俗。这两种民俗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融合,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吉林民俗和民俗语言,是属于吉林这块土地所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这就是明末和清中叶以来,中原地区包括河北、河南,还有山东、部分安徽和内蒙一带的农民大批地迁入关东,进行开发和定居,于是吉林的民俗文化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民俗类别,并以吉林独立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起来。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吉林森林资源丰厚,江河纵横,渔猎行帮的活动在这里

  • 文章中华民族的融合与拓展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5期  作者:陳大絡 出版时间:1983-03-01
    关键字: 名族文化 民族融合 中西交流

    来,长期不断的融合,长期不断的陶铸,业已构成了新生的中华民族,促使民族日益茁壮、日益繁衍,以及往圣豪杰所建立的光荣面,求之世界民族历史,是无任何民族能与之比拟的。惟因我们的民族性,是采取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态度,所以才能做到各地的人民与人民之间,由于自然力的驱使而融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精神无间地延续了数千年民族的生命与文化而不堕,并能日益光大起来,成为一个文明的古国。我国民族的融合,虽然有人把它分为四个大融合阶段,然而实质上数千年来均是民族融合的历程,也是

  • 文章简论刘邦对汉文化的贡献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9期  作者:孫艷玲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刘邦 大一统 八大文化 融合吸收 汉文化

    类型的文化进一步互相吸取、融合、渗透。二、扫除烦苛,约法省禁,创造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融合、渗透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刘邦首先废除秦法中关于收藏、阅读《诗》、《书》治罪的条例,后惠帝四年:「除挟(藏)书律」,文帝时颁布「废诽谤、妖言之罪」等,因而出现「汉兴……诗书往往间出矣」,以及汉初「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刘邦举兵围鲁,鲁中诸儒正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等,这一切皆是文化发展兴旺的好兆头。三、刘邦积极鼓励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秦亡后,刘邦进入咸阳,同意萧何「先入

  • 文章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5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73-05-25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 国史分期说 儒教大同文化

    采用种族的观点,分中国历史的演进为两个系统。(1)纯汉族的系统。自唐虞三代,中历秦汉魏晋至南朝,陈后主叔宝祯明三年(五八九)的被隋征服。是为第一中国。(2)汉族与胡族混合的系统。这一系统从隋朝统一算起,至西元一二七九年南宋灭亡止。是为第二中国。在第二中国时期,「汉族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系统。」幸「年世愈后,胡气愈少;至于周(世宗)宋(太祖)胡气渐消,至于无有。两宋三百年,且尽是汉风。然究与纯粹汉风的第一中国仍有不同。至于元朝以后,文化风气,随朝代为转移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