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体制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少時了了大未必佳?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40期  作者:嚴震銓作 出版时间:2005-11-10
    关键字: 漫画 社会现象 教育体制 国际奥数奖 诺贝尔奖

  • 文章(老成凋谢)悼念王礼南(青山)先生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 第21期  作者:席瑜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悼念乡贤 教育生涯 傅作义 教育体制

    王禮南先生原名王青山,綏遠省包頭市人,生於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先祖務農兼營商業,故先生自幼即生活於富裕之家,迨包頭二中畢業後由於抗日戰爭正日益擴大遂決志從軍報國,先入重慶中央警官學校,續參加華北傅作義總部所轄工兵部隊,三十八年因大陸局勢逆轉乃隨軍來台先後服務於國防部技術總隊、情報局青年幹部訓練班,最後由該班屆齡退休,終其一生公職。筆者與先生爲同鄉、亦爲好友,且對先生爲人處世知之較多,爰願於本期文獻中就其可資紀念事蹟追述如後,以供鄉友瞭解:一、教學負責...

  • 文章當代教育界的奠基人蔡元培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2卷 第8期  作者:余方德 出版时间:2000-08-10
    关键字: 蔡元培 教育家 学校 教育体制 教育

    一個世紀以前,當大清朝翰林院的青年翰林蔡元培面對祖國陸沉之危和康梁變法失敗的慘劇毅然挂冠南下時,他絕不會想到十餘年以後他會出任國民政府敎育總長,更不會想到在他擔任北大校長時因爲起用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文人,對一百年來的中國思想文化起到了多麼重大的影響,以至於時至今日還成爲中國知識界的熱門話題……殿試中進士 青年成翰林公元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一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深夜,紹興府山陽縣城內筆飛坊(現名筆飛弄)的一幢三進五開間的樓院內,隨看哇哇...

  • 文章台灣現階段『教改』亂源亂象會診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5卷 第4期  作者:馮觀富  出版时间:2007-10-31
    关键字: 台湾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史 教育体制弊端

    的科目统整为七个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课程均由一至九年级作统整规划、设计,除了重视各科之间横的连系外更加强调国中小学间的衔接。⒈七大学习领域:(1)、语文:包括本国语文、英语等,注重对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沟通能力、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学习。(2)、健康与体育:包括身心发展与保健、运动技能、健康环境、运动与健康的主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学习。(3)、社会: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育、生活应用

  • 文章抗戰時期廣西中等敎育的培養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46期  作者:謝康 出版时间:1989-10-10
    关键字: 广西中等教育 个人追忆 教育体制问题 广西师范教育

    一、抗戰前培養中等敎育師資的學校廣西僻處西南邊疆,距離中原較遠,交通不甚便利,人口遠較鄰省廣東湖南爲少,山多、地瘠而產業不發達,在民國初年以前,敎育文化方面亦不免相當落後,由清末至民十三,高等敎育機構,只有廣西優級師範選科學堂、廣西高等學堂、和省立法政專科學校,而供給中等敎育師資的,除省立優級師範外,則爲兩廣優級師範學堂(設在廣州)、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亦設立在廣州)、國立北京師範大學由廣西省政府委托代辦的「廣西特班」,當時全國內共有六間高等師範學校,...

  • 文章大學聯考甘苦談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8期  作者:釗林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大学联考 教育体制 教师家长 学生自身 填写志愿

    ㈠前言我國古書「五字經」開宗明義的說:「國家(爲適應時代趨勢,將『天子』改爲『國家』。)重英豪,文章敎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此一古訓下,無不以讀書爲做人的根本,以辦學校爲國家應盡的義務。我國人口眾多,學校太少,農村中又極需勞力維生,能在小學或初中畢業,已心滿意足,極少能進入高中或大學就讀。目前大陸的高中有「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之分。重點高中的師資强,設備好,以及升學率高,所以一般資優學生都往重點中學擠,希望高中畢業後,能考入理想的大學。這...

  • 文章民國時期的台山教育(一九一二年——一九四九年)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8卷 第2期  作者:雷飛鴻  出版时间:2000-06-30
    关键字: 教育体制 华侨捐资助学 台山学校发展史

    槪況台山是華僑之鄕,民國時期由於華僑熱心捐資興學,導致台山敎育事業比較發達,校舍皇偉美觀,就以台山中學而論前後共得華僑資助四十八萬元,台山師範前後獲得華僑資助興建特別敎室、圖書館、男女學生宿舍、敎具設備各費計共三十餘萬元,在新昌後立第二年中學需費七至八十萬餘元。台山女師前後獲僑資捐贈五十萬餘元。而台縣立小學僅有二至三所,其餘均由各鄕鎭或族姓設立,多數均獲僑資捐助,以致促進小學敎育之發展,盛全時期計有一千零九一五校,形成台山敎育事業,一片蓬勃氣象。民國時期...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