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故乡节俗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浙東爲何要在八月十六過中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卷 第7期  作者:孫靜江 出版时间:1970-09-15
    关键字: 故乡 中秋记忆 求教乡友

    好似很不服气地接上说:「从前考擧人,是在八月十一日开始,浙江考场在杭州,考期三天,浙东的秀才们要考完过江囘家团聚,是赶不上十五,所以,秀才们经过一次协议,凡浙东各地一律改在十六过节。」祖母更致趣而又滑稽地揷着一句:「这都不是理由!其实,是因为我的寳贝孙子是八月十六夜出生,所以改在今夜,大家为我的孙子庆祝诞生。」笔者生性固执,对于一切风,如不违背伦理、科学的原则,绝不轻便随鄕易;如淸明,七月半,三十夜等,总是做些饺饼筒(即春卷、食饼),请请祖宗,中秋

  • 文章端節在浦江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卷 第5期  作者:陳長坤 出版时间:1970-06-15
    关键字: 端午佳节 故乡 历史传说 端午饮食

    端阳亦称菖蒲节,又名端午。尝考此一日由来,始见于大戴礼记,谓为夏令小正之纪,以五月五日为阳极之始,同于夏至,所以叫端阳,而浦江一带则称端午。由于端节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它既不同于春冬两,着重在祭鬼祀神;更不同于中秋,仅注意人们官能上的享受;它是特别注意在夏令衞生袪邪避毒的各种措施上。所以一到端节,在浦江各家门前,首先要悬挿艾与菖蒲。按艾属菊科植物,是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梗粗如箸,叶互生,卵形,羽状分裂,背面丛生白毛;菖蒲生溪涧之中,叶亦高二

  • 文章舊年談舊俗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9期  作者:劉昭祥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春节 故乡风俗 元宵节 除夕 丰县

    中断。蒸馍的日子,习惯上都要选个双数日子。大部分人家是选在腊月廿四日这天。因为在廿三这天,要将皇历头—灶君上面的月历,正月十五元宵送灶君时留下来的。—烧去,表示送灶,家鄕似乎没有送灶的礼,只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形式而己。所以蒸馍前,凑着廿三日这天淸扫一下锅屋—厨房。廿四就可以淸淸焚爽的蒸馍了。廿四如果来不及,就在廿六或是提早在二十、廿二日,也无不可。选个双日子,无非在讨个吉利。如果再延后到廿八日,就有些太紧凑,做其他的事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蒸馍也有一种习惯上

  • 文章难忘家鄕过年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5期  作者:徐泉松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故乡民俗 过年节 民间风俗 清明节 端午节

    阳波 徐泉松江西万载民风淳朴,历来重视过年过节,并且务必使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与全国各地一样,「团年饭」是万载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顿饭弄得格外丰盛,并要求家人一个不拉的同享。在外工作的人会千方百计赶回来,只有家人全部到齐,大家才围坐入席,否则就会等著盼著。千百年来,万载的这种风从未改过。这样做出于两种考虑:作为父母而言,他们希望子女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并以年饭这种形式表达心迹;作为子女而言,赶回家中吃年饭,是对长辈尽份孝心。平时各自忙着,无暇

  • 文章忆童年在故乡过年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8期  作者:郭庭昌 出版时间:2004-01-31
    关键字: 童年往事 故乡风俗 春节习俗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值抗战,记得我家门首所书的春联为:「驱逐倭奴安种庶;收回失地壮河山。」颇为适合当年全民的心声。年初五,虽过完了年,实际上仍未尽兴,要延续到元宵节后才真正的过完。童年时元宵在外婆家是最热闹好玩的。外婆张家一族,每年元宵例须「烧烟架」放焰火烟花庆祝元宵,我们又都在外婆家作客两天。随着抗战时局日紧,侨汇断绝,生活维艰,过年也减色不少。民国卅四年抗战胜利,举国腾欢,那年我已在梅州读完了六年中学,七月廿五日我离开了故乡。从此,一别

  • 文章故乡风俗点滴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0期  作者:王斗文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故乡风俗 廿四节气 喝立夏粥

    话说:我国乃礼义之邦,历史悠久,文化美好,民主思想开放,以农立国,民性爱好和平,克勤克俭,崇尚礼运大同之治。天人共命!民坊谚语:「民以食为天,吃饭皇帝大」。封建君国时期尚有如此优渥自持,言简意赅坦诚直率道出共识的豪语,了不起!今日,时代进入科技民主言论自由,能有这样肯定通俗语句吗?言归主题:古圣先贤历法创采月(阴)计,年序廿四,务农以施耕,民农习以为然特别重视节气。产品丰收,美食娱乐而庆,自慰辛劳并祈天祭祖求祚福保平安,以致爱国御侮意识含蕴其中。如端

  • 文章怀念故鄕的春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8期  出版时间:1978-02-10
    关键字: 思乡之情 故乡春节 年俗文稿

    前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唐:崔涂腊鼓频催,岁云暮矣:作客他鄕的游子,一定都有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的情怀。想想昔年家鄕的春,是多么温馨的囘忆。我们这一期,在春节前提前出版,并且搜集了我们家鄕年的文稿多篇,目的在使我鄕亲借此重温旧梦。我苏六十余县,各地风不同,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擧,至深歉疚,然大同小异,观此亦可聊慰鄕思于万一。我们希望:在英明的领袖领导下,横戈跃马,复国收

  • 文章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4期  出版时间:1970-12-20
    关键字: 冬至 吃祠堂 故乡风俗

    一年二十日个节气,冬至列在第二十二个,再过两个—小寒、大寒—又是下■年的开始—立春了。正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冬至那天为白昼最短的一日,冬至过后,天气渐长,阳气渐舒,照现在的天文学说起来亦是这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冬至,在北半球为一年中最短的一日。冬至亦为一年中最后一个佳节,故鄕有句谚语:「冬至大于年」就是说冬至比年更重要,所以大家对冬至看得非常郑重。荠菜团子 丰富夜饭故鄕在冬至那天的朝上家家户户都吃荠菜

  • 文章家乡过五月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19期  作者:王化通 出版时间:1972-06-30
    关键字: 五月节 端午 故乡风俗 纸葫芦 荷包

    在热河过五月,是比各地热閙的多。家鄕五月初五脱夹衣换单衣,是人人身上轻新了。每家门口及窗外除了揷艾蒿,揷蒲草、揷柳枝、揷桃树枝之外,还揷挂五色纸做的葫芦,贴黄纸朱砂长符,又挂靑蔴红线绑成的小笤帚及用绸布做的虎头,是家家门户的环境一新了。每个人都带上用绸子抽成带丝穗的香草荷包,及丝线绑的小笤帚。每个小孩子的手腕上脖子上都拴上条五色线绳。胸前挂着绸布缝的牛心、虎头、荷包、及新布兜兜。男孩子得有个黄布内装荞麦皮的小老虎,白天拿着玩,晚上当枕头枕;女孩子得一个

  • 文章千里來尋老地方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5卷 第1~4期  作者:孔繁秀  出版时间:2013-12-01
    关键字: 返乡 访母校 春节忆昔 故乡风俗

    ●返鄕台徐直航似康庄,千里来寻老地方。昔时脏乱孔圩子,今日繁华叫嶂嵢。土墙草房都不见,青砖瓦房现眼前。生活富裕皆欢喜,日子好过展笑颜。●访母校—海师老教室前留身影,木香树下绿草香。少年时代相共读,老大归来共举觞。●春忆昔春忆昔,宰羊杀鸡。合家团聚,就在除夕。大人小孩,换上新衣。芳邻见面,互道大吉。祖宗牌前,叩头作揖。青年豪赌,老人博奕。通宵达旦,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直到初七。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