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曲艺术共返回2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戏曲之乡——戏谚多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30期  作者:邢書第 出版时间:2001-04-30
    关键字: 戏曲之乡 戏谚 中国戏曲艺术 内在规律 经验总结

    福建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剧种多,民间剧团多,演戏看戏是城乡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福建长期以来也创作、流传着许多戏谚,它们是戏曲创作、演出和观赏活动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内在规律。戏谚对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论断做了多方面的诠释:『唐三千,宋八百,三国列国无其数』,『戏台大天地』,『台上有,台下有;世上有,戏上有』,『要晓古人观台上,不识世情看戏文』,『人做戏,戏教人』,『看戏学乖』,『皇帝有朝廷,龙潭有四平

  • 文章眾里尋他千百度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9期  作者:王希玲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戏曲艺术 角色扮演感悟 豫剧

    本文作者鄭州市豫劇團王希玲小姐,國家一級演員,享譽大陸。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蒞台演出,造成轟動。技藝超群,品學兼優,前途無量。應海軍飛馬豫劇隊之邀,將於民國八十三年元月再度來台,與豫劇皇后王海玲,合演「風流才子」等名劇,定必更爲轟動。 ——編者——

  • 文章我記憶中的家郷戲(戲條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9期  作者:王立忠 出版时间:1978-09-25
    关键字: 戏曲艺术 人物回忆 河南梆子

    甚么名来求甚么利?一家人团圆度日强似神仙,但愿奴夫早囘转,免得为妻心中挂牵。」尾语关于「戏条子」,不单是上面所写的十种,还有很多,如:「元戎曲」、「过街景」、「书房景」、「好媳妇」等等,都是常听到的;相信很多我记不起来的,鄕亲们中,一定也会知道很多。不过,我个人的主张,编剧时,依剧情编写新词,尽可能不要套取旧词,不要完全用过去的「戏条子」,可能会使戏剧艺术进步;不然,唱来唱去,还是那些老词,似乎没有多大意思,不知鄕亲们与戏剧界专家与前辈们,以为然否?敬请敎正。

  • 文章名伶馬金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2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马金凤 河南豫剧 戏曲艺术

    马金凤是代表为「马派」,其声调玉润珠圆,委婉缠绵,真是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际之中,民间盛传,「看看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不胫而走。一九五八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为舞台艺术,多次在北京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郭沫若等,大为欣赏。梅兰芳亦曾三看马金凤的「挂帅」而不厌。民国八十二年,张天佑理事长,为肆应群众所渴望,迳邀请马金凤率团来台公演。民国八十六年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为求精益求精,尊重马金凤为师特邀请她再度来台互相切磋合作公演,豫籍大老及各位乡长,阎振兴

  • 文章欣見「中國豫劇大辭典」出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楊濬彥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中国豫剧大辞典》 豫剧 河南豫剧 戏曲艺术

    南京、武汉、广州之人!所以「豫剧文化」超越「教育」,大陆各省重视豫剧,可谓找到了发扬人性文化的正门!近多年来,河南省「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已先后出版了「河南戏曲史志辑丛」共十六辑(册),其所涉的范围较广,作家众多,各述所知,属单篇文集。「中国豫剧大词典」的主编马紫晨先生,也是其中重要作者之一。马氏自己撰述编著且已出版的有「河南戏曲史论文集」,「河南戏曲音乐札记」,「豫剧戏串」及「河南曲艺史论文集」。西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出版的「豫剧艺术总汇」,乃是一部

  • 文章廣受喜愛好評的贛劇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3期  作者:范群珍 出版时间:2013-11-15
    关键字: 赣剧 起源 弹腔 《临川新梦》 地方戏曲艺术

    定名为「赣戏」。黄副院长在报告时,特别清唱赣剧中某戏三段花旦的唱腔,吸引了在场听众对赣剧的兴趣与热爱。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听众有不少年长者,也有不少是年轻的学子。有的大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学校有机会选修赣剧这门艺术课,使年轻人喜欢赣剧。由于黄副院长报告的时间有限,本人现场纪录也因资料有限,故在网路上查找到的资料以作补充。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后,对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记》、《还魂曲

  • 文章晋劇在張家口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楊暢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 晋剧 张家口 戏曲艺术 回乡演出

    精湛的戏曲艺术献给了张家口人民,也为张家口的戏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晋剧接班人。如梨园世家云遮月(刘德荣,忻县口鎭人)的后代,刘宝山、刘明山(五月鲜)、刘玉山、刘玉婵,曲阳的吴本贞和吴本荣哥儿俩,浑源的王云楼(郝玉仙),楡次的十八红(马万金),汾阳的王桂兰(宗桂兰)、王西爱(宗桂枝)姐妹,文水的刘仙梅等。特别是文武花脸黄德胜(阳高人),很早便在宣化定居,为张家口办起了第一个晋剧科班(现称戏校)。几年的时间裏,培养出杨胜鹏、张胜林、侯胜忠、郝胜魁、关胜斌

  • 文章常憶當年梆子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12期  作者:賈孝全 出版时间:1978-12-25
    关键字: 河南梆子 戏曲艺术 文化建设 故乡思念

    頃閱臺灣新生報九月二十四日第八版載有「豫劇求新求變形成一枝獨秀」一文、執筆者爲「黎明」先生,讀後頗有淸新之感。唯視文內或有部份未盡符合,茲補述於后:一、筆者籍隸河北,世代從政於河南,於民國二十二年到開封,廿七年夏因汴梁淪陷,經鄭州、過許昌、葉縣、方城直走南陽,直至南陽淪陷前,始飛漢口轉住首都南京,計在河南斷斷續續先後凡有一十四年之久,每到一處,不是聽越調,便是高台曲子,或是大調子,或是河南梆子,以個人觀感而言,以南陽的大調曲最爲高雅,惜因曲高而和寡。高台...

  • 文章(劇談)寧波的京班戲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7期  作者:賀 鑄 出版时间:1967-06-01
    关键字: 京剧 戏曲艺术 大鸿寿徽班 大四喜班 名伶

    长江后浪推前浪」,随时代的进步,由徽班演进到京班。大鸿寿徽班,除班主王鸿寿的艺术生命,维持得最久远外,其余,如文武老生「碌碌动」,却落到「四喜」班做旗牌。大鸿寿时代的「碌碌动」经常是演压轴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从三张枱子的大帐上,一个空翻,落在台前,散髪、油脸、俊扮、唱梆子腔,跟麒麟童唱「临江驿」一样地讨好观众。所以当时我们宁波的观众,赠以「生色」二个字。但落在四喜班里,跟「喜」字辈京朝大角配戏,颇觉相形见拙。我曾见「新大四喜」演「路遥知马力」,路遥

  • 文章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南戏目连戏国际学术会议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43期  出版时间:1991-05-20
    关键字: 戏曲艺术 民族民间文化 学术会议 福建

    五个单位主办的这次盛会,他们以学术讨论、戏曲观摩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围绕南戏和目连戏的形成、发展、影响及其艺术风格,表演特色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硏究与交流,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文艺工作者的联系,作出了积极的、非常有益的贡献。福建是名闻全国的戏曲之鄕,又是南戏和目连戏的聚宝盆。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有繁盛的文化艺术活动,由东南沿海的村坊小曲发展起来的宋元南戏,为

共21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