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剧发展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河南梆子的起源擴張與展望(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2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9-12-25
    关键字: 河南梆子 地方戏剧 戏剧发展研究

    河南梆子的爱好者,热心人士,有关团体,票友及息影名伶应联合团结起来,组织业余性的中州豫剧社,平日勤加练习,既以供平时的娱乐与消遣,更可以增进技艺,日进有功;遇有机会亦可公演,藉以宣扬中原文化。顷闻豫剧名伶张岫云,台北巿豫剧改进会总干事陈嘉云正在联络中国地方戏剧协会筹组中华地方剧艺团,准备于明春租用台北巿中华路『红楼』戏院,经常演唱大陆的地方戏,并表演民间技艺,实是一大喜讯,愿拭目以观其成。㈥筹募基金—凡事非钱莫办,发展豫剧,自然需要相当的财力。如何筹措所需经费

  • 文章從的篤班到越劇(下)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7卷 第2期  作者:裘澤人 出版时间:1985-02-10
    关键字: 的笃班 越剧 戏剧发展 演员经历

    戏场日夜两场翻来覆去地搬演的总是那几本传统老戏,如果继续再这样下去,势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而且为了巩固并发展越剧的地位和前途,排演新戏已经刻不容缓。此时恰巧有一个杭州人樊迪民(篱)因杭州沦陷转辗从武汉来到了上海,过去和新剧家陈大悲一起演过文明戏,于是姚水娟便请他编新戏,「花木兰」便是他为越剧编写的第一个戏。由于排练时请男班小生张子范来当指导,海报上便贴出「樊篱编剧、张子范导演」。在此之前,越剧是没有编剧、导演那些名目的。过去科班里学的老戏,从来没有一个完整

  • 文章河南梆子的起源擴張與展望(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1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9-11-25
    关键字: 河南梆子 地方戏剧 戏剧发展研究 戏剧功能

    一、戏剧产生的原因戏剧乃是若干人配合音乐以歌唱舞蹈作联合表演,藉以抒情感,述故事,宣敎化的综合艺术。这种艺术的产生实基于人类的本能欲求及生活需要。人为万物之灵,是有理性、有感情的动物。基于理性的发展而有忠、孝、仁、爱、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人伦关系的形成。基于感情的欲求,而有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等艺术的产生。人生而有喜、怒、爱、恶、哀、惧、欲七情。情感的表达与抒展则出之以言词和动作。喜则吭喉高歌,怒则顿足捶胸,惧则抖擞畏缩,爱则喜笑颜开,恶则绉眉咋舌

  • 文章臺北市福州市同鄉會安排:福州市曲藝團演出實况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112期  作者:明端 出版时间:1998-07-31
    关键字: 台北市福州同乡会 福州市曲艺团 客家采茶戏剧发展协会 王友涛 曲艺公演

    福州市曲艺团一行十二人,应台湾客家采茶戏剧发展协会邀请来台巡演,因主办单位未与各地福州同乡会联系,在各地乡亲不知情之下悄然来台,因时间太过仓促各同乡会安排演出颇为困难,实为可惜。福州伬艺,评话,有如一道道餐前的小菜及开胃餐前酒,精致而可口,以其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传神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幽默、风趣的乡音,博得乡亲喜爱。伬唱、评话具有数百年历史,演出均操福州话,其中评话有说有唱,演出多为单档(一人)演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手戴斑指,以箸敲钹,随书

  • 文章看湘戲談湘戲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6卷 第2期  作者:鄒覺民 出版时间:1978-04-15
    关键字: 湘戏 风土习俗 发展历史 戏剧漫谈

    提,倡不遗余力,加以慈禧太后,酷爱戏剧,每召伶人,入宫演奏,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相习成风之下,各省仿效,湖南当不例外,约在同治末年,湖南遂有伶人组班授徒,演唱湘戏,迨至光緖初年,第一家戏院,出现长沙市区者,牌名普天乐,地㸃是设于先锋厅,当时不称戏院,是称戏园子,衣冠袍笏,管弦音乐,搭配均不完整,只可称做略具刍型而矣,逐段发展,后来才有福春园、同春园、寿春园,依次传至晚近之湘春园,即为湘戏一贯之发展史。民国成立以后,又有话剧出现,其时均称之为文明戏,初期

  • 文章湘剧之索原与发展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7卷 第1期  作者:劉容 出版时间:1979-01-15
    关键字: 湘剧 楚剧 地方戏剧 缘起发展

    遗音乎?秦汉之世,楚戏传习甚盛,如虞姬之歌,昭君之曲,虽王妃帝嫔,亦硏习之,非但民间演唱而已也,唐宋以降,江南之词曲戏剧名于时,如楚妃叹,楚江情、洞庭春、梅花引诸词曲,皆与戏剧有密切关系。楚剧之传播,以长江为中心,南溯湘沅,北合汉沔,皆楚戏发展地区也,明清分省而治,楚地初称湖广,后又分洞庭以南之地为湖南省,其北为湖北省,于是楚戏分而为二,盖在湘水流域者为湘剧,在汉水流域者为汉剧,清初湘剧发明高腔,合南北二路昆腔而歌之,余音绕梁,脍炙人口,清季又经二王(长沙

  • 文章中国戏剧发展与未来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3期  作者:陳紀瀅 出版时间:1987-01-29
    关键字: 戏剧 国剧 世界地位 地方戏 发展史

    生惊梦」及「莎乐美」(西洋剧改编的)。虽然被看传统剧的行家,批评为「非驴非马」、「邪魔外道」(穿时装,也拿马鞭)。然而却也拥有不少观众,跟上海天蟾舞台小达子演出几十本的「狸猫换太子」一样的热闹,足见戏剧发展也是多样而曲折的。在北京两年中,我经常看「富连成」的科班戏及梅、程、荀、尙的四大名旦的戏,那时「荣春社」及「鸣春社」尙未成立。因之,对戏剧艺术优秀传统及表演方式的不同,也有了更佳、更深了解。六 东北六年民国十五年末,我跟随父亲到了松花江畔的哈尔滨

  • 文章漫談粤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卷 第1期  作者:杜少牧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中国戏剧发展史 粤剧 平剧 地方剧

    从艺术史上检讨,中国戏剧发展,显得落后与迟缓。虽然有些学者主张,中国戏剧史应该上溯战国时代的优孟,因为「优孟衣冠」总算是中国戏剧的代表词。可是我们从史籍去求证,优孟虽然是伶人,可是还找不到证据说战国时代便有所谓「剧」。所以我们的推证,优孟是属于「俳优」这一类,而不能代表戏剧。另外一个主张,说中国戏剧是从唐代始,而以唐玄宗曾组织「梨园」,亲自训练了许多伶工所谓「长忆上皇垂泪敎,月明南内更无人。」,同时如李龟年等,都是从事于这种工作而弋得高誉为证。这固然是

  • 文章漫谈台湾国剧发展史略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4期  作者:吳本公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台湾国剧发展 陆光戏剧学校 齐如山 国军文艺活动中心 皮黄

    以及民间故事,分别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予以演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足以代表我应具有文化的戏剧,更是全世界舞台剧中,别具面貌,自成格局的独特艺术,为期发扬国粹,广为流传,对人才的培育,及在群众中生根,环顾当前现状,探讨今昔实情,有赖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专业、非专业人士共同为国剧的发展付出心力。注一:齐如山先生,一八七五—一九六二年,河北省高阳县人,字宗康,早年于同文馆习德文与法文,后专心研究中国戏剧,奠定国剧理论基础,著有「齐如山全集」等书。

  • 文章戏剧人生一甲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4期  作者:李影 出版时间:1986-04-30
    关键字: 痴迷戏剧 加入剧团 拍摄电影 台湾第一老生 赴港发展

    想起来这又是一次不知不觉中化险为夷的例子。如果不是因为拍电影而来到台湾,也许我的戏剧生涯就此结束了。·「明星们的爸爸」在台湾,我曾经是中影的基本演员,也拍过不少电影。当时,老生相当缺乏,我因为得过伤寒,廿三岁就童山濯濯,所以每次有老生戏,都由我出马。比我年纪稍大的,如卢碧云,戴绮霞,比我稍年轻的,如张仲文、黄曼,都饰演过我的女儿。因此有人谬赞我是「台湾第一老生」,也有人谑称我是「明星的爸爸」。民国五十二年,我和邵氏公司签约,赴香港求发展,反派、老生、武打都演过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