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仔共返回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梨園掌故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23-24  作者:吳緜衛 出版时间:1977-06-01
    关键字: 黎园 九甲 关羽伏周仓 布袋戏

    ㈠自民国以来,泉州一带的大小黎园约近百班,大黎园俗称「九甲」,小黎园俗称「戏仔」(台湾人叫「七角色」),其中最著名的大黎园,首推(溪后村)洪乞,其班名:「福庆成」小黎园即(官柄村)「黎金」。晋江有句土方言:「无食无飮都要看黎金。」你别小看唱戏的人的天才,他们的捷才和机智,有时会使你意想不到的。我介绍一场令你叹服的演出:福庆成班的演员,至今大多健在,如洪乞,初演花旦,后改演小生。吴远宋演黑北。施俊演老生,他的饰演关公,乃无人出其项背。洪喜擅演马伕

  • 文章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渊源

    来源期刊:《闽園雜誌》 第20期  作者:姚衍生 出版时间:1990-05-01
    关键字: 芗剧 京戏 台湾歌仔戏 改良

    芗剧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戏剧之一,它流行于漳州、广东东部(按唐代划泉州所属漳州,和粤东客属及潮州,由陈元光任漳州府刺史之故也)和台湾一带。过去的名称是鄕、子弟、改良、歌仔戏、白字和台湾等,与泉州特有的南管七子班,都是属于以闽南语为唱词与说白,这些地方均发源于九龙江流域,而漳州府城别称「芗江」,因此,乃以芗剧为统一名称。民间移民带来台湾早在明末淸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后,将流行于闽南漳州的芗剧「锦歌」,和泉州的南管剧曲,由民间移民带到台湾

  • 文章漫談戲劇(上)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84期  作者:王和聲 出版时间:1988-01-01
    关键字: 布袋戏 傀儡戏 歌仔戏 九甲戏 打城

    前言从童年五、六岁开始,我就很喜欢戏剧。家鄕泉州城,经常在各小广场搭着戏台,演出地方——布袋(掌中班)、傀儡(木偶线抽)、戏仔(七子班)、老、打城(僧)等;也有跑码头的京戏,家鄕人管喊平剧为「江西」。学校的师生,偶然也有「文明」的演出。凡遇有这种场合,我总必跟祖母或其他姑、姨、舅、妗、伯、叔、兄、弟们去凑热闹的。电影方面,从默片的」珍珠塔」、「火烧红莲寺」、「啼笑姻缘」、「罗克开快车」、「王先生与小陈」、「查理卓别林」到有声的「空谷兰

  • 文章台湾歌簿中王宝钏的故事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7期  作者:周純一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歌仔戏 王宝钏 唱本选辑 薛平贵

    就个人所知,台湾说唱歌仔戏仅有一本述及王宝钏的故事,即「薛平贵王宝钏歌」,全部有六集,集目分别为:一集「王宝钏采桑」、二集「鸿雁西凉送血书」、三集「薛平贵走三关」、四集「薛平贵回窰」、五集「王宝钏拜寿打魏虎」、六集「平贵登殿斩魏虎」。为竹林书局的刊本。在此唱本中的王宝钏苦守寒窰十八载,专吃「莿杏猪母乳」的地上植物,也以桑材疗饥,贫苦情形与闽南地理背景十分吻合。唱本为要表达王宝钏寒窰之孤苦,以五更鼓声分别陪衬她心中一阵阵浮起的哀愁:樵楼更鼓治块响,无人替

  • 文章芗剧与歌仔戏系出同源

    来源期刊:《闽園雜誌》 第25期  作者:姚漢秋  出版时间:1991-03-01
    关键字: 芗剧 宜兰 漳州 发祥地

    自从海峡两岸进行文化交流以来,在漳州方面,则说台湾歌仔戏源出芗剧。但台湾歌仔戏业者,则说是源出宜兰。虽然未引起争辩,似乎是各说各的,而台湾歌仔戏且以一百余年前宜兰县志为凭!而芗剧方面,则缺乏直接证据,难以说服台湾歌仔戏心悦诚服。笔者生长于漳州,现在落脚宜兰,愿意以抽丝剥茧方式,就此提出分析:先从芗剧的「芗」字说:芗江是漳州府城别称;所谓芗剧,在民国卅八年中共政权成立后才有的。在此之前,却始终没有芗剧团体的存在。可是,至少在明清两代时,民间就有雪梅、乞食

  • 文章江淮的渊源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3期  作者:薛鴻鈞 出版时间:1978-09-10
    关键字: 江淮戏 徽剧 淮剧 三可 抗战

    就非唱快板如飞的老淮调不可。至于喜、怒哀、乐的声韵,则由演唱者自由运用,歌来哀怨有力,音乐气氛上是比较贫乏的。淮剧创始之初,俚语称之谓「三可」,流行民间多年,演唱者多为地方贫苦之辈,每于新春期间搭台演唱,赚取微薄收入,以济三春靑黄不接之需,平时富户喜庆,农村丰收,庙会酬神之际,亦多演唱此,当时之从业人员多视此为副业,既无固定演出场所,又无固定班底。迨至淸末民初,流行区域逐渐推广,其名称由「三可」、「淮蹦」、「淮北调」演变迄今,方定名方为「江淮

  • 文章讀報雜感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115期  作者:何銘 出版时间:1978-02-01
    关键字: 结婚 广告 讣闻 电视 歌仔戏

    出现在报纸上的电视消息,更是毁多于誉。套句时髦话,有很多伤感情的事,「都是电视惹的祸」。不久前,有位靑年小伙子在邻居家看电视,由于对一位综艺节目主持人看不顺眼,竟一气之下,砸毁了那架电视机,结果双方闹进派出所。当布偶戯正当令时,全台湾的男女老幼,多被史艳文迷上,农村观众甚至赖在电视机前不肯下田,学童们也由于成天的牵挂着「合来合来」,严重地影响了功课作业,后来幸经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终于迫使电视公司停播了下午节目。歌戯兴起后,女扮男装的杨丽花,更是风靡一时,南部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6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88-12-01
    关键字: 秦腔 迎神赛会 《老井》 《红高粱》 歌仔戏

    薛平贵之寒窰」、「包公斩陈世美」,以及台湾歌仔戏所演故事,大同小异,都是秦腔情节演化而来。以平剧作为国剧,外国人来台参观国剧演出时,应加演秦腔,其必然生动,且使他们认识我国最古老剧艺.因为秦腔音调慷慨激昂,有声振山林之美,能发挥人的本性,实能获人们称赞,这并非个人夸大其词,例如大陆近年著名电影「老井」、「红高梁」能受国际重视,获国祭大奖,其内容即是以黄土高原人们艰苦奋斗故事情节所编成的,而获得好评。查秦腔亦是黄土高原古代牧羊人,在广大原野高歌激昂,喊唱大叫

  • 文章仔戏耳目一新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9期  出版时间:1983-11-01
    关键字: 歌仔戏 戏剧 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仔戏,是台湾独创的一种最通俗的戏剧,也是最能表现台湾地方色彩,反映地方民性的一种戏剧;台湾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实非其他任何一种戏剧可以望其项背。歌仔戏最早渊源于闽南。据说是明末引郑成功部队由鹿耳门登陆收复台湾的荷兰人的通事何斌引进来的。他在荷人据台期间,拥有极高的权势和财富;由于他特别喜欢看戏,所以在家中造戏台,使人入内地,买官音及戏箱、戏服等,不时邀友把酒小唱观玩,后来传散开来,而成为台湾唱戏的始作俑者。另一方面,有一种七字或五字一句,四句一联

  • 文章漫谈广东木头公仔戏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呂茵 出版时间:1989-03-31
    关键字: 木头公仔戏 鲁泉 历史渊源 木偶戏班

    木偶。东北各地称为「木人投」,北平人叫「傀儡子」,天津人叫「托偶」,福建人称作「尫」。根据晋代拾遗记文中记载:「周成王七年,南垂之南,有扶妻之国,其人善机巧善化,易形改服,备百之乐,宛转屈曲于指掌间,人形或长数寸,或复数寸,神经翕怠,衔丽一时,乐府皆传此技,至末代犹学焉。」由此可见偶起原,古已有之。其形态却是长仅数寸,仅能称之为布袋。论场面,只适合市井鄕村小民观赏,难登大雅之堂。缅怀当年升平岁月,盛行广东南(海)番(禺)顺(德

共14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