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工具共返回9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憶乘篼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1卷 第1期  作者:王果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乘兜 交通工具 民间习俗

    我有过两次乘兜的经验,那是因为往返的关系。在故鄕的山区裏,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兜,也就是竹制的轿子。一张细竹编的小型太师椅,两侧各绑一支粗竹竿作为轿架,顶上是用竹片编成长方形如竹蓆,狭的两头各捆在两条轿架上,就成了圆弧的蓬,以遮挡风雨与烈日。椅子前横放一小块狭长的木板,两端穿以藏绳缚在轿杆上作为踏脚用。前无轿帘,后无帐帷,异常简陋。因此,我虽只乘过两次,却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裏。那时我大槪是十岁吧!记得还在小学读书。有一天日本飞机突然来轰炸,吓得全城的人

  • 文章走大車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錢公來 出版时间:1974-08-01
    关键字: “走大车” 交通工具 传统 习俗

    走大车」一名词,乃山海关外辽西迤带广野平原,农村冬令,趁其暇时,以有用之车马,供县与村鎭,运输粮谷,贩卖杂货的交通工具。这是跑短路的。走长途的不但由此县到彼县,也许由此省到彼省。往返来囘,两三千里,卖货买货,缺货装儎,也许耗上一个月的工夫。所以谓「走大车」。出远门辽西种地人家,附近村庄,都有靑草甸子,牧放散牲口,猪羊驴牛骡马。养散牲口,一为孳生,一为造粪作肥料,一为挑选骡马驾车。春秋用在田里,种庄稼。到冬天拴大车,出远门,走大车,或跑近路,拉脚,赚个

  • 文章一別台北十四年(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85期  作者:方永施  出版时间:1993-07-20
    关键字: 台北 会馆 菜场 交通工具

    今昔之感。我们最后在南昌街居住,现已改为南昌路,当年买菜都到南门菜场去,菜场外面有出售葱油饼店和糕团店,香烛店等,也有小贩推脚踏车,出售辣萝卜和泡菜的,现在菜场已改建为南门市场,我去看时,那买泡菜的老人还在,仍然是推了一辆脚踏车,装着辣萝卜等卖。原有菜场内的摊贩都已安置在市场一楼和二楼,整齐清洁与当年的脏乱,不可同日而语。我看他们每家都货源充足,分门别类,井井有序,开门营业和晚上收业都有固定时间,很合乎现代巿场经营的型态。台北市的交通,最大的改变是交通工具—车辆

  • 文章獨輪車溯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張明達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独轮车 运输工具 水利工具 改良 治河方略

    扒河治水,运土工具,为何有的地方用肩挑,有的地方用小车推。了解多年,始终未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近来,阅读《治河方略》一书,茅塞顿开。清初,由于社会动乱,水利失修,徐、淮、连地区水灾连年,人民深受其难。当地,黄河夺泗水经徐州夺淮连入海、黄、淮、运河交汇,相互纠缠。康熙帝即位后,(一六六二年),提升了才华超众的安徽巡抚靳辅担任河道总督,靳辅又选用治水专家陈璜为助手,自此,拉开了清代治理黄、淮、运的序幕。由于黄、淮、运河同时治理,工程任务浩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

  • 文章西安交通工具的变迁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7期  作者:馬登崧  出版时间:1993-05-20
    关键字: 西安 交通工具 人力车 汽车

    一、前言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秦、汉、隋、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一千余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古城,也是西至罗马「丝绸之路」的起点。尤其汉、唐之时为盛;当时京都长安,已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素有「西罗马」,「东长安」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需要;道路交通是「行」的一环,不仅供人行走,也需要交通工具运输。尤其城市中人数众多,必须要你来我往,物资补给,商品运输,送达文书,调动军队,交往外邦等

  • 文章膠濟鐵路雜憶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1期  作者:趙建修 出版时间:1978-06-20
    关键字: 膠濟 鐵路 交通工具

    前读山东文献交通界元老鄕先辈孙丙炎先生大作,引发无限感触。仅就胶济铁路而言,若干琐杂回忆,重现眼前。尤以吾于三十七年秋,执敎员林中学,授地理课,学生询问大陆有无火车,斯时年已三十有二,冲劲犹强,愤日人之奴化敎育,必慌言我国之落后,交通工具之原始,非走路即骑驴,否则何有此问。吾立即讲解铁路里程,行政效率,标准轨距,火车设备(当时正为京沪路试办冷气飞快车之际)。妙语如珠,言之凿凿,有声有色,致使一班四十人之七十九只惊异眼睛(内有一生为独眼)视我,继而颔首

  • 文章火鐮和火石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張友誼  出版时间:2000-12-20
    关键字: 取火工具 火镰 火石

    现在七十多岁的老鄕,都见过从前鄕下人取火的工具:「火镰和火石」。火镰是一块厚铁片,长约十公分,宽约五公分,厚度若五十元的硬币。火石是一块小石头,并非随便捡的石头,若杂质多,硬度不够,便敲不出火来,最好是在河滩上捡取那种晶莹剔透的。另一配件叫「火煤子」,是一根指头粗细的纸卷,这纸卷不能卷的太松或太紧,松紧适度,才易起火。从前鄕人下人不管是吸菸、烧饭,都舍不得用洋火(火柴),这火镰、火石,不必花钱买,不怕风雨潮溼,只要把火镰在火石上一擦,嗤的一声,磨出火星来

  • 文章从现代照明工具想到古老的素油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小知 出版时间:1981-03-01
    关键字: 照明工具 素油灯 科技发展

    些描龙绣凤,鲜枝活梗的精致女红,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针做出来的。节省的人家,在没事时候,晚上照明仅用两根灯草(多了会耗油),曾听到这个笑话:「有一家的老头子,省吃减用成了习惯,临断气的时候,儿女都围在身边问有什么遗言吩咐,他些时「廻光返照」神志淸楚,就是不能说话,祗伸出两个手指示意,许多人不明用意何在,很是着急,他最小儿子精明,看见桌子上点的素油灯是两根灯草,急忙去拨开吹熄一支,老头子望到点点头,含着微笑过去了」。蜡烛也是照明工具,因为价钱贵,家常过日子那能拿

  • 文章溫州滿街”菲亞特”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9卷 第4期  作者:李盛仙 出版时间:1993-08-01
    关键字: 汽车 交通工具 白鹿城

    拥有四千多辆菲亚特。现在市区人口六十万,平均一百五十人就有一辆出租车,密度居全国之首。全国的“菲亚特”有一半在温州。据统计,全市主要街道每十秒即通过一辆。它已成为温州市民出门办事、访亲会友、接送宾客、洽谈生意等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菲亚特”出租车是温州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社会交通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到温州经商者络绎不绝,但以前乘车不方便,公共汽车也少。温州市政府鼓励个体户发展社会交通,方便了群众。如今,微型“菲亚特”遍布温州,实行全天候流动营运服务

  • 文章學者不死大盜不止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3卷 第6期  作者:楊泰順  出版时间:2007-12-01
    关键字: 学者 社会良知 学术伦理 权力工具

    礼赞时,学界人士又有几人公开谴责过?当庄主秘借调期满回校时,现行法规显然不允许该校学者团重新检视其作为学者的资格。但如果学者团无能考核,「社会良知」的公信力难道只能靠政客背书?如果学者只是权势者的工具,举世滔滔之际,是非标准又将如何寻觅?

共94条记录 1/10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