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川剧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川剧锣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三庆会 抓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打唱打唱,三分打,七分唱;这意思是说,先要打响了,然后才好唱。所说打唱的打,自然并非武打的打,乃是指打锣鼓的打。打唱的打,既然属于锣鼓方面,那我们就来谈谈川剧的锣鼓。这里谈的,不仅限于川剧锣鼓的种类,也包括它的性质,和它在剧情中发生的效用,渲染或烘托各种感情。川戏的剧中人,无论表达任何思想感情的动作,都离不开锣鼓家伙伴奏,诸凡喜、怒、哀、乐、哭、笑和呼天唤地时,无一不用锣鼓加强剧中人感情之流露与增加舞台气氛,这是与平剧无法相同的地方。因为平剧有其他音乐

  • 文章川剧腔调(中)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4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6-01
    关键字: 川剧腔调 昆腔 高腔 李调元 帮腔

    照一贯的说法,川剧腔调是昆、高、胡,、弹四类,依顺序应当先谈昆腔,但是我为什么要先谈高腔呢?因为高腔是川剧的主唱,而昆腔在川剧中,已经很少出现,沦于附庸地位了。川剧高腔系统,可分为原始土生的与外来的,在没有吸收外来的高腔之先,它本身早就有了一种元始的土生高腔。至于外来的高腔,有的说取自河北高阳的高腔,是在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五之间,由川人李调元由北京带回四川来的。案淸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五之间,在北京的戏剧是「京、秦」二腔,「秦」即蜀伶魏长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挟蜀班

  • 文章川剧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76期  作者:默鳳 出版时间:1968-12-01
    关键字: 川剧源流 边疆戏剧 川剧腔调 锣鼓帮腔 剧本来源 演技做派

    一、唱腔复杂雅俗共赏在艺术奔流中,川剧是一支源远流长的优美细流,所以値得我们重视,保存和振兴。事实上川剧在一切地方戏中,是最复杂、也最为人所误解;其为人所误解者,也就是因为它最复杂。为了说明川剧唱腔复杂的肇因,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川剧源流的几种说法,有逐一介绍的必要。有人说:川剧是现今流行的平剧的变相,所以说川剧的历史很短,价値不高;有人说:川剧多搬演元、明戏曲,则当比平剧的历史长;又有人说:川剧是四川古已有之的地方戏,帮腔就是「下里巴人」的合声。不错

  • 文章川剧发展与影响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8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10-01
    关键字: 川剧发展 川剧玉成班 平剧渗入 汉调入川 灯影戏 成渝川剧促进会

    四川地广人密,物产丰饶,山川秀丽,不但古有天府之国的称誉,而且几度建国,人物荟萃,自然有极优厚的条件助成川剧的发展,所以川剧自始都没想就守成在本鄕本土,而且一直在向外发展、扩大地盘、大有争覇剧坛之势。它虽然在中国戏剧纷起的争覇时代,未曾夺得王冠宝座,但它从来就没有向其他戏剧示弱过,甚至还是雄心蓬勃的欲和京腔分庭抗礼。谈到川剧发展与影响,祗好从蜀伶魏长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挟蜀班入京说起,魏以秦腔「滚楼」一出、名震京都,风靡九城,竟使原以地主自居之六大京班的伶人

  • 文章川剧腔调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5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7-01
    关键字: 川剧腔调 昆腔沿革 杨慎 王世贞 杨潮观

    昆腔的起源,前曾谈过,这里要谈谈它是怎样入川的,它在川剧中之发展情形如何?昆腔之入四川,据王国维曲录所载,当是明杨愼帯到四川的。杨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的父亲廷和,曾经做到户部尙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之职。故升庵原是贵介出身。年二十四岁,举正德六年(一五一〇)的殿试第一。杨愼自明世宗时,充经延讲官,可谓显赫一时,后以议礼之故,得罪世宗,几乎送掉性命,贬到云南永昌卫,这种遭遇所给予他的当然是无限的抑郁。他的妻子黄娥,常与他书信往还,以

  • 文章川剧组织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100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12-01
    关键字: 川剧组织 五种戏班 七个半会‘ 戏班人物 三庆会

    川剧在组织上可分为五种戯班,及七个半会,其他尙有检场、前后台管事等,玆就各种情形,略述如次:先谈川剧的五种戏班:即「坐城班」,「江湖班」,「落鄕班」,「草台班」,「端公班」是。这五种班,由于它的规模大小不同,人员的多寡不一,行头的新旧不等,所以其角色的优劣自然也是相差悬殊的。「坐城班」是专门在成、渝两大都市内演出的巨型班,如成都的「三庆会」(悦来戯园),「三益宫」,「华瀛大舞台」,「成都戏园」,「春熙戏院」等;重庆的「章华」,「又新」,「一川」,「得胜

  • 文章川剧起源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92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4-01
    关键字: 川剧源流 胡琴 皮黄腔 梆子 三庆会 花雅二部

    上期所谈的高腔,祇不过是高腔的源流。至于高腔的曲牌作用,与高腔的性质等等,要在以后谈到川剧腔调的时候,才来逐次分解。在这里谈的,只是有关川剧起源,尙不及谈到川剧的腔调。前面谈过了昆、高两种腔调的源流,现在该谈谈胡,弹之类的始源了。川剧中的胡琴,俗称丝絃,或曰絃子,主要腔调为皮黄。皮黄的产生有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究竟谁对谁不对,或者都对,或者都不对,好像闹着双包案。但我想必然皆有其来头,我们不妨把皮黄腔产生的两个地方,都搬出来谈谈。皮黄腔:皮者西皮,黄者

  • 文章川剧腔调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6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8-01
    关键字: 川剧腔调 胡琴 李自成 川梆子 洋琴调

    这种说法,虽无文献可征,但以情理推测,应无可疑。至于魏长生带回四川来的「安徽花部」,与「黄腔」(今称「二黄」)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在源流上则泾渭自分,是不容混为一谈的。今川剧胡絃中有「二簧」(亦作二黄),也有西皮,这很显明的说明今川剧「胡絃腔」一名辞所含的意意。而「西皮」何时渗入「胡絃」,尙无可考。不过为时较晚,似无可疑。原「徽调」与「汉调」中,也是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混合应用于剧中的。所以有些人便说「胡絃」来自「徽调」,或来自「汉调」,或是「汉」「徽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