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尙不在内,焦里堂、循,著有曲考,较此有增,当时各大盐商,多蓄菊部于其家、不惜重金,礼聘名伶,各剧团,时称为班,上冠各大盐商之姓,如徐班、黄班、张班、汪班、程班之类,其中各名角,以及丝竹高贤,集全国大成,已难以枚擧,所有各班,略分花雅两部,花部为京腔、雅部,即昆山腔,统而言之,皆称大戏,另有郡城花部,皆是士人,谓之本地乱弹,是为扬州戏之始,亦称扬州小戏,城外如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自集成班,亦间演元人百种,而音节极俚,谓之草台戏,此
-
吾海属地方戏,俗称之为「小戏」,在民国二十五年以前,春秋二季,农村常有演唱。因为演小戏,必有赌博,以致地方上会发生意外事端,因此政府禁止演唱。小戏演唱时,对口粗俗,表情逼眞,古板人家绝对不准妇女听小戏。小戏的戏码与国剧戏码内容大同小异,名称则有所不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戏称为「山伯访友」及「英台吊孝」;如国剧「大劈棺」,小戏称为「搧坟记」;国剧「四进士」,小戏称为「大金镯」。小戏有一出「大佛殿」的戏码,男主角潘必正,女主角陈妙嫦,男女表演时,用芦聋
-
两岸小戏大展及学术会议二〇〇〇年十二月八日至十六日,共进行九天。主办单位是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承办单位是台湾戏曲专科学校、台湾大学音乐学硏究所、台湾艺术教育馆和彰化县文化局。这次活动分小戏展演和学术硏讨两大部分。这两项活动有分有合,结合进行。小戏展演方面,邀请了九个小戏剧团组台演出。其中大陆五个团,台湾四个团。大陆五个团是:山西太谷秧歌剧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团、云南省花灯剧团、福建省漳州车鼓戏剧团;台湾的是:台南县六甲车鼓戏剧团
-
花灯是流传在云南省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是云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汉族人民喜爱,一些兄弟民族也很喜欢,过去每年到正月间,正是村村寨寨大唱花灯的时候,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便扶老携幼地围场观灯,欣赏自己所喜爱的艺术。解放后,花灯搬上了舞台,一批有文化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这一工作,使花灯艺术得到了发展。从表演上广泛吸收了许多同类的各地方剧种中的一些身段或程式,丰富了花灯的表现手段。声乐上吸收借鉴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其它剧曲的演唱方法,既
-
滑稽剧」,又称谓「跳三角台」。其名之由来不得而知,但这类演员,大部份系文明戏丑角蜕变而成。虽说演滑稽戏,但亦须有技巧,并非文明戏演员皆能胜任。滑稽戏约分「小戏」兴「小正戏」两种,前者所演之故事,一本就结束,每出趣剧演出为一小时;后者剧情稍较曲折而具内容。「小戏」方式类似目前电视中所演之短剧,纯然以笑料为主,拥有剧名的约有百余出之多。例如:「约法三章」、「假死试妻」、「一家三命」、「活无常」、「王小二」、「秋水人情」、「老少易妻」、「官做贼」、「管闲事
-
住在小饭店内或沿城根临时搭盖的芦蓆蓬内,他们的担子:一头是二尺多高立方形的木制小戏台,下面连接着五尺多长的蓝色方形布幔,当然在挑着走的时候,布幔是折叠著的。因此我们看到丁观鹏的春市图中所绘的蓝色方形的东西,就是演木偶戏时,放下的蓝色布幔。另一头是用茅竹片制的圆形道具箱,像蒸笼一样有二、三层,箱内盛有各色木偶及有关器具,他们的乐器,祗是一面铜锣和一个含在口中的竹制口叫,就这样,仅仅乎只有一人,一锣,一担,也能演遍了扬州的大小城鎭。在过年时,无论大人或小孩,没有
-
相传,淸乾隆年间,海州一带广为传唱的「太平歌」和「猎户腔」,经地方艺人加工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并以此为基本腔演唱民间故事后,多以三弦琴伴奏,渐渐演变成海州小戏,故以「小戏」名之。海帅小戏初以小生、小旦、小丑三行为主,多演对子戏、三小戏,如《跑山、算命》等。后来,在艺术实践中,小生唱腔形成了刚劲粗犷的「金凤调」,小旦唱腔则形成了高亢悠扬的「二泛子」等腔调,表演技巧亦有了很大发展,诸如丑角的「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角的「耍手巾」、「耍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