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宁城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从承德府志录出之宁城县志资料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2期  作者:李培國 出版时间:1963-09-25
    关键字: 大宁古迹 宁城 大明城 古寺 河山

    下车伊始,即拟创修郡志,爰于公暇,谨遵钦定热河志,参以古籍,补以今事,阅五年始竣。』道光十一年刻印之承德府志一书,有热河都统成格序文。书中并云在旧太宁地设有平泉分州事。民国二十年省人有旧平泉分州改设宁城县以承大宁之倡仪。吾鄕诸长者因集资倡修大宁故衞资料丛书,以备为宁城县志资料。培国当时曾参与搜集之役,后来政局变迁,成秩散失殆尽。来台鄕居,偶在旧夹中得到旧钞承德府志有关宁城县资料一束,长忆前尘,感慨无已!适同鄕会热河通讯编者向吾索稿,乃取敝裘自珍之意,特检出原件

  • 文章追忆我永远怀念的地方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5期  作者:郭茂溪  出版时间:2009-05-01
    关键字:宁城 童年回忆 武宁小吃 武安寨 重返故乡

    古艾武宁城,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我八岁以前多半是居住在此城中,八岁以后,便随家迁寓南昌。依稀记得我开始唸书时,便是在乡贤朱注江先生所办之「求是小学」,校址设在「昌明社」后进,我家居住前进,年幼上学比较方便。不久,求是小学迁往西门,以太平行宫作校址,我虽然是小学二年级生,但一样住宿校内就学,校中年岁较大,像李茂谷先生之子李文奎,黄由亭先生之妻盛启棠、陈德茂布庄少东陈承汉等,和我年纪相差不远,如陶浴德、张肇坤、张汉龙等同学;大约一年左右,我便离开武宁城,往南

  • 文章宁城隍爷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9期  作者:劉重光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阜宁城隍爷 李巧云 民间故事

    余少時常住宿書房,和帳房先生陳樹棠君同室,每晩完成課業後,陳君會說故事,曾記得陳君所說的非常嚇人的一則故事,就是家鄉鹽阜地區家家戶戶知道的城隍老爺緝拿王皀一事。陳君家居縣衙隔壁,根據先人說:該案件發生在滿清道光年間,余錄其所言要點,供鄉人回憶往事。慘案緣起,有阜寧西南鄉,靠近蕩口三洋村地方,出產蓮藕、菱角等農產品,有一名叫陳芬少年男子,娶得李莊李巧雲爲妻,小夫妻裝了一小船藕到阜寧街坊去賣,投靠八鮮行老周家。由行家安排在中碼頭,大草院射陽河邊停靠。就地埋下...

  • 文章诗二首(阜宁城内景况)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1期  作者:周子豐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射阳河畔 阜宁城内 人民广场

    (一)射陽河畔射陽河水淨無塵,沿岸崇樓氣象新,雄立三橋通路廣,涼亭小坐賞心身。(二)人民廣場廣場巧建奪天工,花木扶疏曲徑通,石象噴泉成美景,水光映透夕陽红。

  • 文章西寧在蛻變中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4期  作者:樊鴻征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西宁城 回汉民族 抗日战争 建设发展 民族文化

    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即以宗敎而言,西宁有汉人膜拜的城皇庙,有全国最大最庄严的淸眞寺,有自元朝兴建及蒙藏同胞崇信的宏巍大佛寺及红觉寺,尙有外国人建立的福音堂及天主堂,各信其信,互相尊重,人民在信仰上获得极大的自由与满足。西宁城有三响定时炮,中午十二时正一砲,称为「午砲」,晚间八时一砲,称为「头更砲」,十时一砲,称为「二砲」,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两门老旧的古炮,置于省府前广场,由士兵装药包燃放,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砲声刚好及于全城,极为准时,所以这三声

  • 文章由動亂到統一的新廣西——從此成為國民政府轄下第二個省份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3期  作者:黃旭初 出版时间:1981-07-31
    关键字: 北伐战争 粤桂战争 智取梧州 夺南宁城 军政改革

    三十左右,年壮气盛,喜冒险进取,抱功名事业心,对着全省纷乱的局面,慨然以澄淸为已任。经双方密议,先合力进攻盘据贵县、桂平、平南一带的陆云高,打通大河,使梧、浔、郁联成一片;民十二年十一月发动,讨贼军溯河而上,定桂军(李部在发动时改称,以示平定广西为职志)顺流而下,东西夹击,果然旬日即吿成功,使得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的力量都大为增长。夺南宁城、拒刘震寰到此,广西即成为鼎足三分的形势;陆荣廷拥有中、西、北的广大地域;沈鸿英在东边;而我们自己却得了东南。就兵力说,陆

  • 文章追憶我永遠懷念的地方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5期  作者:郭茂溪  出版时间:2006-08-01
    关键字:宁城 小学教育 城楼 商店 浮桥 抗日战争 返乡探亲

    古艾武宁城,是我永远怀念的地方。我八岁以前多半是居住在此城中,八岁以后,便随家迁寓南昌。依稀记得我开始唸书时,便是在鄕贤朱注江先生所办之「求是小学」,校址设在「昌明社」后进,我家居住前进,年幼上学比较方便。不久,求是小学迁往西门,以太平行宫作校址,我虽然是小学二年级生,但一样住宿校内继学,校中年岁较大,像李茂谷先生之子李文奎,黄山亭先生之妻盛启棠、陈德茂布庄少东陈承汉等,和我年纪相差不远,如陶浴德、张肇坤、张汉龙等同学;大约一年左右,我便离开武宁城,往南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