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孟母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巾幗英豪劍墨香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9期  作者:昭祥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秦良玉 母亲节 孟母 陶母 陶侃

    自从一九一四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定每年五月里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后,世界其他各国,也依照这个日子为母亲节,遂成国际母亲节了。这个节日虽创自美国,其纪念意义却也合乎我们中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观念,値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实有裨于忠孝仁爱的道德思想。在我国的历史人物中,受了伟大母敎,而有卓然不朽的成就者,实在不胜枚举。而我国古代名母,也就在中华民族的史册,有其不朽的史页。其中以「孟母断机」、「陶母延宾」、「欧母画荻」、「兵母刺背」为最

  • 文章万世懿范推孟母——为庆祝母亲节写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7期  作者:吳會  出版时间:1990-05-20
    关键字: 母亲节 孟母 孟轲 教育

    章星垣鄕長書畫展訂於本(五)月廿六日至六月一日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在臺北市長沙街一段二〇號二樓國軍英雄館藝廊展出近作八十幅,歡迎同鄕光臨參觀指導。——編者

  • 文章伟大的——孟母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8卷 第2期  作者:董訓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孟子 孟母 教育 道德 礼貌

    孟子战国邹人,名轲,字子舆,受业子思之门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尊为亚圣,谓为孔子之亚也。按汉书艺文志则云十一篇,盖合外书四篇言也。孟子幼丧父,母子相依生活,家极贫穷,原居乡郊山旁,山上多坟墓,孟子好学人家哭丧,孟母以为环境不良,迁居城区后,孟子又学街坊卖买人之叫卖之动作,孟母觉得此孩子学习能力甚高,恐其学坏了,就再迁一私塾旁,古代私塾和现代学校制度不同,彼时学生甚少,大家都跟老师读书;每年在春秋二季要举行祭典,陈列祭品以极郑重之

  • 文章「皇娥夜织」与「孟母断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4期  作者:孟繁仁 出版时间:2014-07-01
    关键字: 皇娥夜织 孟母断机 重视教育 重视母亲

    孟母断机」是二千多年来人们传颂不衰、脍炙人口的生动故事,它反映这位贤明、智慧、远见卓识的伟大母亲—「孟母仉氏」,别出心裁、苦心孤诣地「断机、停织」,感人肺腑地启发、教育孟子认眞读书、立志成人,孟子后来果然成为「儒家亚圣」的故事。生为「孟氏儿女」,我曾经几次到先祖「亚圣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孟府」拜谒、考察,那里的辉煌、雄伟建筑和永恒、浓郁的人文气息,巍然竖立的「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碑等等,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永恒不灭、刻骨铭心的记忆。本世纪初

  • 文章孟子生地考源

    来源期刊:《魯泗會訊》 第1、2期  作者:孟繼丙 出版时间:2000-03-01
    关键字: 孟子 孟子墓 孟母三迁 孟孙之裔 四基山

    若不历代诸子显为鲁人,孟子势被抑于壶底,奇我宗裔未为正籍,甘人亦云诚谓乖儿。汉赵岐字邠卿章句谓「孟子鲁公族孟孙之裔,仕齐母丧迎葬于鲁,三桓衰微分适他国」;三句之功章诸:孟子乃鲁人,姓始及迁徙,申按:孟姓始鲁桓公允次子庆父,以不敢伯仲庄公同初称孟孙,子孙因以孟姓,统叔孙季孙两弟为鲁世三桓,雄都东鲁卞邑世执国命,至其子孙衰微,始分适(迁徙)卞邑南陲近邹之地矣。汉刘向字子贞列女传母仪篇谓「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初嬉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嬉衒卖,复徙

  • 文章孟子生平背景与泗水卞邑之历史渊源

    来源期刊:《魯泗會訊》 第1、2期  作者:中石公 出版时间:2000-03-01
    关键字: 孟子 四基山 鲁公族孟孙 孟母三迁

    山区之黄城(即今本县城南圣水峪西二旗「伯石」山阳之皇城村,有其祖墓在村南),七传至孟激,字公宜,娶妻魏公子仉启之女仉氏(世称孟母),所生之子即孟轲。子三岁丧父,母命拔穴卜葬于黄城西南十余里马鞍山之阳,四岁启蒙择邻而居,曾有「三迁」及「断织」之敎,十四岁谒子思,请为弟子;十五岁就学于鲁,怠学归家,因受母断机之敎的刺激,乃发奋勤学,终成大儒。廿三至廿五岁期间,始与闻牧民敎民及尧舜文武之道;继承了子思以「君子高其行,则人莫能喻,远其志则人莫能及,礼接于人不敢慢

  • 文章求學路上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1卷 第3期  作者:呂錦珍 出版时间:1999-03-10
    关键字: 求学经历 孟母三迁 安徒生童话 读者文摘 天下杂志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的运气比努力多一点。虽然从来不是宿命论者,虽然也未曾少过三更灯火五更鸡,但囘首来时路,每一个阶段都似乎有无法解释的因缘际会在冥冥之中带领我的脚步前进。小学一年级,在父亲坚持下,全家从桃园鄕下搬到台北,以便我和哥哥在人文荟萃的首善之区追求更高深的学问。当时年幼的我并不能体会父亲试图效法孟母三迁的苦心,只顾忙着享受快乐的七岁童年,一直到四、五年级,我的成绩几乎多半是徘徊在三、四十名之间,而全班不过五十同学。但是,至今我还非常感激父母亲当时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