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孝亲文化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建祠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3期  作者:鄭伯誠 出版时间:2003-08-01
    关键字: 兴建宗祠 两岸开放 宗族观念 文化

    今之人求富求贵者伙矣!杜公明生则异于是,不惜输将建祠,上慰杜氏列祖列宗,下启百代子孙,务本孝亲,德基宏远,泽及千秋。余嘉其志,高其行,故为之记。附祠联一对:建祠重伦常承先启后,尊亲须务本子孙贤。

  • 文章孝亲文化的现代意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董建華 出版时间:2007-07-01
    关键字: 文化 现代意义 百行孝为先 奉养父母 尊敬老人

    的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有深入的领悟,认识到个体生命关涉个体自身,而且与父母亲有着血脉相连、呼吸与共的关系。父母生下子女,终其一生对子女寄托着莫大的热望与期待,这其中既有舐犊之情,又是相依相随。父母的辛劳养育,涔涔热泪,苍苍白发,子女应永念不忘,尽心竭力,以报恩。所以古人说,罪莫大于不殷殷慈爱。和拳拳期望。二、奉养父母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极力主张悦、敬的,二十四图中有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唐媳乳母、刻木事亲等故事。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免不近情理,大可不必

  • 文章孝亲要言释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本社輯 出版时间:2007-07-01
    关键字: 要言 释义 传统文化

    长上有事时,由弟子替他们代劳;将好的饮食让父兄们先吃;何尝就可以算得顺呢?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侍奉父母,如父母有错,要和颜悦色地善言婉劝;看到父母的意志不肯听从,还是恭敬地不拂逆他;虽然心里很忧烦,郤不能有怨恨的表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可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父母的日渐衰老而忧惧。人人、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人人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

  • 文章论「」之伦理及其价値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3期  作者:胡榮祥 出版时间:2001-02-01
    关键字: 孝文化 孝子事 五服 丧葬礼仪 伦理价值

    人类一脱离动物界,拥有了文化与文明,便从生命中的创生,养育过程中产生了返本复恩的意识,其外在化便是膳养生身父母,但在一个相当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相当匮乏,要膳养父母又谈何容易,这就衍生出人们必须抑制「小我」,由发自内心的尊敬慕顺的情感来对待长辈。这就是所谓「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经.纪行)的道要求的深层的原因。实际上—「」道之尊亲的意义一直贯通了长辈的生与死,子服丧

  • 文章慈恩亭記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4期  作者:楊世煥 出版时间:2003-11-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 孝道 建慈恩亭 思乡怀 诗词

    瑞金 杨世焕伦常本乎天性,人子戴德怀恩,故常念慈。考中国文化之特质,素以「道」为先。而历代圣贤所重视之美德,乃尊父母为家庭中心。汉书曰:「夫,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已阐明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故自古以来「」实为治道之大本。余愧为人子,飘泊海隅,数十载之流离岁月,对父母未尝尽。念及罔极慈恩,欲承春晖无期,时兴风木陟屺之情,含泪犹记庭训。而我关西杨氏朝奉公嗣孙,尤应仰怀「睦堂」忠义之教泽,宏扬清白之家声。今余已虚度八十有一春秋,忧患余生,对于慈训

  • 文章孝亲敬老与社会风气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4卷 第2期  作者:邱子靜 出版时间:1988-05-15
    关键字: 孝亲敬老 社会风气 敬老措施 中华文化

    友亡故,他在台的四个儿女,竟无一个愿接母亲同住。母亲只好带病投奔在美的女儿。笔者两家亲戚的女儿,都因不愿婚后与公婆同住而拒绝了男友的求婚,以致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这说明我们的新生代已受西方个人主义的感染而背弃本国的伦理制度,不懂道,也不知尊敬长辈,尊敬老者。我们如不及时挽救,则道美德将渐次消逝;消逝后再想挽囘那就很难了!政府于此时加强伦理敎育,提倡道,提倡敬老,实是必要的施政。而身为父母者对儿女也要身敎言敎并施,使孝亲敬老成为社会普遍的风气,使中华文化

  • 文章诗经与三晋文化——忧患意识·勤苦节俭·孝亲敬长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5期  作者:王建堂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诗经》 产生时代与地域 三晋文化 忧患意识 勤苦节俭 恋家

    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摇篮。它的「根」可以远寻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塡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记载的较为明确可靠的要算《诗经》中的「魏风」和「唐风」。《诗经》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而在弥足珍贵的「十五国风」里,晋地就占有其二,这无疑是领略西周到春秋时期晋文化风采、寻找晋人最早的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一、「魏风」和「唐风」产生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