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理沿革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大冶鐵礦之創辦與沿革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4期  作者:呂學淵  出版时间:1980-01-10
    关键字: 大冶县 地理沿革 铁矿 矿产 汉冶萍公司

    一、漢冶萍煤鐵廠股份有限公司之創業維艱(公元一八七六—一九二七年)㈠大冶縣治沿革地理形勢與鐵礦發現大冶縣在禹貢屬荆州城,春秋爲楚地,原稱鄂泰,屬南郡,漢屬夏雉,晉隋各代隸屬紛更,南唐始置爲大冶縣,隸鄂州,宋置興國軍,大冶屬之,明洪武年間改爲興國州,領大冶、通山兩縣,屬武昌府,淸仍之,後改直屬武昌府,民國初年屬江漢道,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開始隸屬於第一行政督察區。大冶位於湖北省會武昌之東南隅,在長江南岸,陸路可由縣城乘汽車過分水嶺、碧寺渡、鄂城、葛店、...

  • 文章虎口餘生話京山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期  作者:鄧雲端  出版时间:1967-01-01
    关键字: 京山地理沿革 七七事变 追忆往事

    京山地理沿革京山位居鄂中,略偏西北,东接应城,南邻天门,西通钟祥,北达随县,洪山雄峙于西北,汉水环绕于西南,故西北多山地,东南多平原,县内有汉宜、京皂、京钟、宋应等公路。又有宋河(富水)永隆河(澨水)县河(■水)等河流,水陆交通称便。全县面积,据县政府卅五年元月公布数子,为一万五千六百廿一方公里强,耕田据湖北民政厅抗战前统计,合旧亩壹百六十六万八千余。户口根据选擧调查资料,有九万余户,卅八万余口,民风纯朴,多以耕读为本,农田水利,计有卅六大堰,七十二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6期  作者:黃體潤  出版时间:1976-06-20
    关键字: 丰县 地理沿革 物产风俗 交通经济

    豐縣沿革秦沛縣之豐邑。漢置豐縣。南朝宋省,尋復置。後魏以後因之。明嘉靖時城陷於河,徙治東南境之華山下,尋復還於舊治,即今治也。淸時屬徐州府。民初隸徐海道,復員後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別稱大澤,以治北舊有大澤也。疆域東界銅山沛縣,南界碭山蕭縣,西界山東單縣,北界山東魚臺縣。東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六十公里,面積二百五十萬二千畝,計一千三百八五方公里,分爲七區。九十鄕鎭,三十六年併爲四區署,三十六鄕鎭。人口三十六萬四千零九人。(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三十七年春增至...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4期  出版时间:1976-04-20
    关键字: 江苏省 县市方志 六合县 地理沿革

    六合縣沿革春秋楚棠邑,漢置堂邑縣,晉改爲尉氏縣,梁爲秦郡治,陳又於此置義州,後周改曰方州,又改郡曰六合,隋廢郡及州,改縣曰六合,唐又置方州,不久即廢,南唐改六合爲雄州,五代周州徙治,仍置六合縣,宋以後因之,淸時屬江寧府。民初隸金陵,抗戰復員後屬第五行政督察區。疆域東界儀徵縣,南臨大江對南京巿,西界安徽來安縣,北界安徽天長縣。東西距五十二公里,南北距七十二公里,面積一千六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分爲七區。人口四十萬九千六百〇五人。(內政部三十五年統計)山川六合山...

  • 文章睢甯概述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文獻會  出版时间:1977-02-15
    关键字: 睢宁县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物产风俗

    六区境内有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淤黄河南岸,旧以峰、太龙、虎四山名风虎山,太山南顶有太山庙及周忠武公庙、山出五色石似玉。鲤鱼山在峰东北里许之淤黄河中,山形如鱼、宛似游于水中故名,明归有光尝为诗吟咏,载于县志。七区境内名山较多,(1)英公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有砦,因山东南麓有唐李英公墓故名。在英公山南二里东南曰白山又东曰红山故名(2)花山。(3)寿鹿山在英公山东北三里。(4)黄山在寿鹿山东三里,山腰有黄华洞可容数十人,又名黄石洞、黄华洞在山西北麓,昔黄石公曾隐此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8期  出版时间:1976-08-20
    关键字: 姜堰区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风俗物产

    泰縣沿革戰國楚海陵地,漢置海陵縣,三國時廢,晉復置海陵縣,東晉爲海陵郡治。隋廢郡,析縣境增置江增縣,尋又省入海陵。唐府縣置吳州,改縣曰吳陵,又廢州,復縣名曰海陵。南唐置泰州,治海陵縣。宋曰泰州軍,元仍爲泰州,明廢海陵縣入州,淸因之,屬揚州府,民國改爲泰縣。初屬淮揚道,抗戰後隸第五行政區。疆域東界如皋縣,南界泰興縣,西界江都高郵二縣,北界東臺縣。東西距九十公里,南北距七十公里,面積二千一百十六平方公里,合三百三十九萬六千零六十畝,分爲十區。人口一百二十萬八...

  • 文章集美的蜕燮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1  作者:鄭敏雅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厦门集美行政区 地理沿革 区域建设

    作者:係廈門市地理學會名譽會長、集美大學敎授。

  • 文章江蘇省各縣巿志略——靖江县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3期  出版时间:1976-03-20
    关键字: 江苏县市 地方志略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靖江市

    沿革:地爲三國吳赤烏時所漲,名馬駄沙,亦名馬洲,又名驥沙。隋唐時屬海陵吳陵二縣,宋爲泰興縣地,名曰陰沙,元改屬江陰縣,明成化時增設縣丞於此,尋改置靖江縣,淸時屬常州府。民初隸蘇常道,抗戰復員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疆域:東界如臯縣,南隔大江對江陰縣境,西與北俱界泰興縣,東西距六十一公里,南北距四十八公里,面積七百三十六方公里,分爲八區。人口:三十六萬五千三百六十七人。(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孤山舊峙大江中,今已登於陸,在治東北七公里。大江在縣南,沿江港紛...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9、30期  出版时间:1976-10-20
    关键字: 兴化县 地理沿革 物产风俗 交通教育 经济文化

    興化縣沿革:戰國時爲楚令尹昭陽之食邑,漢海陵縣地。五代楊吳始置興化縣,宋紹興中廢縣爲昭陽鎭,尋復置爲縣,元以後因之,淸時屬揚州府。別稱白塗,則以境內有白塗河而名。民初隸淮揚道,復員後屬第六行政區。疆域:東與南俱界東臺縣,西界高郵,寳應二縣,北界鹽城縣。東西距一百公里,南北距五十七公里,面積二千〇二十五平方公里,分爲六區。人口:六十萬零六百九十七人。(內政部三十五年公布)山川:縣西二公里有昭陽山,不甚高聳。串場河即運鹽河,直貫縣之東境,東岸爲范公堤,西受界...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7期  出版时间:1976-07-20
    关键字: 宝应县 地理沿革 交通教育 物产风俗 山川文物

    寳應縣沿革:漢置平安縣,晉廢,南齊改置安宜縣,梁移陽平郡治之,北齊改安宜爲安平,陳復名安宜,北周又爲陽平郡治,於縣境析置石鼈縣,隋廢郡,省石鼈入安宜,唐於此置倉州,尋廢,上元間於縣境得定國寶,因改縣曰寶應,宋升寶應州,又改寶應軍,元改置安宜府,尋廢府,仍爲寶應縣,明以後因之,淸時屬揚州府。民初屬淮揚道,復員後隸第五行政督察區。疆域:東界鹽城、興化二縣,南界高郵縣,西界安徽盱胎縣,北界淮安縣。東西距一百十五公里,南北距五十公里,面積二千一百二十四方公里,分...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