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图腾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從一方太極圖説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郭也生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太极图 图腾 起源 文化 宗教 图案

    千唐志斋》旧存有「大极图」一方。其来自何处,无从究诘,估计可能出自某一墓穴中。从石质及外形看,殆非唐宋古物,或为近人所制。「太极图」形之出现,其根据源于《周易》或者更早。大概是由原始社会的「图腾」转而为宗敎的过渡产物。中国的原始宗敎为「道敎」,它就是拿「太极图」来作为标志物的,图象究属何义,说法不一。但视为一种神祕的符号则众见略同。不过理学家都把它说得扑朔迷离,宛如丈二金刚令人摸不著头脑,致使没法洞悉其眞面目及其含义。我们倘若剥开神祕的外衣,说穿

  • 文章舊事種種話祈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9卷 第3期  作者:郭如月、姚振華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图腾崇拜 祈雨之法 史料研究

    作为本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后来,其中的一个氏族把其它的氏族都呑并了,于是,他把各氏族的动物标志拼凑起来,子乌虚有地幻化出一种最凶猛、最奇特的动物形象,这就是「龙」。《礼记.礼运篇》中说:「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解字》中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章尾山有神,人面兽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谓之龙。」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

  • 文章鳳凰來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7期  作者:王爾敏 出版时间:1980-07-25
    关键字: 凤凰 民族起源 传说 图腾 中国文化

    区别的重大问题。这里面包含了民族起源的传说的问题和民族表征图腾制的问题。五十年来我国学者虽然不少人从事硏探,提出解释,而却以文崇一的硏究最为周遍,主题范围最为明确,解释分析最为透辟。但也有别具用心和借题发挥的文章。显见是民初以来文化虚无主义余波,他们既要靠舞弄中国典籍而博取高名,又必定把自己和那些东西的关系拉得远远,以示超然客观、淸高和科学态度,其实在今日看来,眞不免浅薄短视,甚至十分幼稚。据文崇一的硏究,自东亚以至北美环北太平洋滨海地区及岛居民族,多信奉鸟

  • 文章龍與中國古代文明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8期  作者:王宇信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部落联盟 公共权力 华夏文明

    内容提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吉祥物。龙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入文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五帝 三王 部落联盟 军事民主制 公共权力 禅让 僭取 图腾生殖崇拜《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作为一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动物——龙,却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熟知。你看那龙,忽而升天,忽而潜渊,忽而在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从号称「眞龙天子」的历代帝王及其

  • 文章濮陽西水坡發現蚌砌龍的重大學術意義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7期  作者:鄭杰祥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濮阳西水坡遗址 蚌砌龙 龙的传人 考古学 图腾崇拜

    中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案。宋峰摄影[1]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一九八八年,三期。[2] 张忠培等:《后岗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一九九二年,三期。[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4]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第十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5] 孙机:《前龙·原龙·眞龙——中国龙形象溯源》,《中国文物报

  • 文章丙子新年談國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河图洛书》 中华文化 天干地支 出土文物 图腾

    的十二生肖,都是以人的身体,头部冠以动物。两千年来的出土物,到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得到。至于十二种动物的选择,马牛羊鸡狗(犬)猪(豕)六种是家畜,与人生活关系密切,选来陪伴人生是很合理的;而龙、虎、蛇、兔、鼠、猴六种,为何也能得宠入选,确是令人费解。据很多学者专家,费尽心力硏究所得,眞正是具有智慧含带科学的最早发明。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形象,系六灵之一。每逢龙年生子,都认为是祥瑞征兆,家运兴隆,望子成龙。其实「龙」到底是什样的一种动物?它是以蛇为身、取马的松,鼠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