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同归域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成仁祠与同归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0卷 第9期  出版时间:1978-09-06
    关键字: 成仁祠 定海 同归

    整个建设,曁囊括鎭鳌山,划为禁区;胜利后,因军事关系,迄未开放,连县党部尙借民房以办公。旧成仁祠在北门外,位于双髻峯支派万峯冈下普慈寺前,祠只三楹,为淸康熙四十二年知县缪燧捐建,祠后有「同归域」,乃葬明末殉难忠臣烈士之骨灰。每逢淸明节,例有祭典,原在新祠,抗战胜利后却在旧祠擧行,当时肃穆之景,宛如目前。附近有梵宫池,系鸦片战争之役,知县闽侯姚怀祥殉难处;又有浙东三志之称的邑词人白华山人骇谷厉志墓;及淸名宦江阴缪燧衣冠墓,与普慈寺、万峰庵均在修竹乔木中

  • 文章同归穴与成仁祠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14期  出版时间:1985-05-15
    关键字: 同归 成仁祠 古迹 同归 反清复明

    同归穴(图见封面里)与成仁祠是舟山历史上的两大古蹟,对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来说,有其不平凡的意义。据定海县志舆地志名胜古蹟篇及营缮志祠庙篇记载:同归大穴 在县治北二里鎭鳌山腰。案辛卯九月初二日,舟山城陷,死事张肯堂等各眷属皆随殉,都人士女之守义死者又数百人。郡幕僚乔君钵不忍其暴露,火而达之,题曰:同归前建有成仁祠三楹。民国十二年,鎭鳌山麓新祠落成,旧祠改为飨堂。成仁祠旧祠在北城外同归域前,清康熙四十二年,知县缪燧捐建,以配明季殉国大学士张肯堂诸人

  • 文章定海城關的名勝古迹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29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90-05-15
    关键字: 定海 同归 祖印寺 三忠祠 历史古迹

    同归域同归域,在定海城关鎭北郊龙峰山麓,烈士陵园东侧,是南明鲁王朱以海殉难将士臣民一万余人骨灰合葬墓,是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一〇七三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朝廷准允王安石的奏请,舟山重建「昌国县」。宋元两代,经济文化发展,人口达四万余人。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听信征南将军汤和的谎奏,于公元一三八六年撤废了昌园县,并把岛上居民驱迁大陆。但居民仍冒违禁风险,陆续返回海岛。至明末,人口增至一万多户。谁知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舟山人又遭厄运。清顺治六年(公元

  • 文章定海的同归域与成仁祠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54期  作者:楊志剛 出版时间:1995-12-20
    关键字: 同归 屠城节 舟山 成仁祠 忠义

    后人为纪念殉难的元妃及诸将士,特在井旁树石碑纪念,名为「鲁王井」。相国张肯堂大义凛然,令眷属廿余人自尽,题诗于雪交亭后自缢。定海城内文武百官,士兵百姓「或擧室共焚,或经(吊)于庭,或投于水」,自尽及被淸兵杀戮的共达一万八千余人。幕僚将这一万八千余遗骸火化后同葬于北郊龙峰山麓,题名「同归」,即「同归南明天」之意。墓系用石砌建,两旁石柱上镌刻「英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年春」一联。并建祠三楹,名为「成仁祠」,后年久失修。至一九二三年经舟山旅沪同鄕捐资在原鲁

  • 文章舟山的名勝古蹟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34期  作者:郭增銓 出版时间:1991-11-30
    关键字: 舟山 名胜古迹 祖印寺 同归 简介

    自然首当其冲,并成了英军头目的住地。从这一点讲,祖印寺还是英帝侵略舟山的见证物。由于祖印寺的历史、艺术和建筑等方面的价値,舟山地区行政公署于一九七九年公布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厅于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先后拨款二十三万元,资助祖印寺的修复工作。一九八六年先后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大殿、钟楼、东厢楼等主要建筑,总共用去资金五十多万元。该年五月,舟山行署下文将祖印寺改建为舟山博物馆。一九八七年二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归域同归域,在定海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