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沿革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同安縣地名簡介

    来源期刊:《同安》 第48期  作者:陳貴福  出版时间:1994-08-01
    关键字: 地名 海峡两岸 明朝 宋朝 历史沿革

    杏林区一带。「积善里」有的村庄现属龙海县辖。以上同安县地名的历史沿革,可为回乡寻根谒祖的同安籍台胞提供方便。如有不够清楚之处,可向同安县台湾事务办公室询问。

  • 文章馬卷古道史話

    来源期刊:《同安》 第87期  作者:洪樹勛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马巷古道 历史沿革 交通运输

    經濟要騰飛,交通是先行官。馬巷三面襟海,一面羅山,水陸交通歷來比較發達,古路、橋縱橫四達,內河外海航行兼具。故明理學名宦林次崖先生推崇馬巷說:「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衝」。朱熹簿同時曾親臨舫壽山(馬巷原山名)勘察,并發出:「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達利」的讖言。這裡古陸道有形成于唐時的小盈嶺經沙溪、店頭、七里,沈井至西界鳳南南山嶺幹線,有形成于宋代的沈井經馬巷五星、朱坑、洪厝至瀏五店幹線。其時馬巷還是一片荒蕪之山野,這兩條幹線的形成,對以後馬巷街市的崛出...

  • 文章台北霞海城隍廟溯源

    来源期刊:《同安》 第125期  作者:張自福 出版时间:2014-03-01
    关键字: 台北 霞海 城隍庙 历史沿革 现况

    前言同安,舊屬福建省泉州府,轄區包括金門、廈門,民國四年金門、廈門另獨立為行政縣治,成為金門縣與思明縣。現在中共政府改制為廈門市,並將行政區擴大,把同安分為「同安區」、「翔安區」、「集美區」併入廈門市轄區。經歷時間、空間的變幻,原同安的歸屬感已趨淡薄。惟大陸變色隨國民黨軍隊轉進來台,或由同安遷徙世界他方的同安人仍認同為「同安」之一分子。證明了分佈世界各地的同安人都有一股相同血眽,不因政治環境的遞嬗,而影響「手牽手,心連心」手足情!台北霞海城隍爺原為福建省...

  • 文章「翔安」自古好所在

    来源期刊:《同安》 第85期  作者:顔立水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翔安 地理条件 文物古迹 旅游产业 历史沿革

    桥,西林明代柳智的「太监碑」,东界明代雷公、雷母石柱浮雕,郑成功部将林壮犹(周边人)的「大树子墓」,清道光年间四川总督苏廷玉在澳头海滨的摩崖石刻等。这些都是今天翔安区历史沿革的物证,也是新区整合观光旅游产业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翔安区与一水之隔的金门岛鸡犬之声相闻,历史上又都是同安县的辖地,因而两地的「五缘」关系尤为密切。大嶝北门、新店蔡厝马巷坪边与金门琼林蔡氏;新店彭厝、沙美与金门的沙美彭氏;新店浦园与金门古宁头的李氏,新店大宅与金门大宅的陈氏,新墟金柄与

  • 文章《福州月刊》長樂特訪之⑤南山三峰塔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68期  作者:李鄉瀏 出版时间:1993-08-31
    关键字: 福州月刊 长乐特访 南山三峰塔 古代建筑艺术 历史沿革

    正月陽春,我們陪伴《福州月刊》發行人程法望先生伉儷一行,遊覽長樂縣城南山三峰塔,頓時默誦明十才子之一高檳的詩詠:「三峰蘭茗最高峰,千尺雲標掛九重。絕頂客遊臨海甸,半空僧語落風松。塵機白日勞飛渡,古道蒼苔寄舊蹤。離索自乖陪勝賞,非關佳興向春墉。」詩思和名塔相連,尤增登高攬勝的興致。如果探尋古塔的歷史,《閩都記》有載:「南山塔在縣西登高山初有庵後,更爲三峰寺,國朝永樂間重修,萬曆間知縣鍾萬祿葺之」。比較簡略,那麼《長樂縣志》(劉志)就有較爲詳細的記述:「南山...

  • 文章話福州從長樂到榕城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9期  作者:編輯室 出版时间:1987-03-01
    关键字: 福建福州 福州历史沿革 福建与福州 福州的通商港口

    位於閩江口上游附近的福州巿,自漢代以來卽已開發設治,歷代均爲閩江流域出入重鎭,進入明代人口漸增,遂躍居福建第一大城,也是省治所在。民國沿之。沿革福建的開發,早期以建寧爲主,福州則後來居上,福建地名卽取此兩地名而來。通典記載,福州地域屬古揚州,所謂古流服之國,春秋時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併天下置閩中郡,包括建安、長樂、淸源、漳浦、臨汀等地。文獻通考記載,福州屬長樂郡,漢代高祖立無諸爲閩越王,武帝時,閩越反,滅之,盡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爲冶縣地。東漢...

  • 文章從傳統到現代——刺桐城裡記繁華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0期  作者:編輯室 出版时间:1987-06-01
    关键字: 泉州历史沿革 泉州与晋江 泉州的贸易 泉州的海外交通 洛阳桥

    泉州位居閩南晉江口,自唐代末期逐漸繁榮,成爲對外航海貿易的商港,其後地立日益重要,在宋元之際,躍昇爲航海貿易樞紐,也是東南沿海的最大國際港埠,明清兩代泉州因海禁政策,及港口淤淺,腹地未能開拓,終至衰微,先後被漳州及廈門取代。但在中外交通史上,泉州仍有其輝煌地位。清代臺灣開發,泉州一度是聯繫鹿港的港口,而後泉州人口大量外移,包括臺灣及東南亞各地,轉成重要僑鄕。泉州建置沿革不若中原開發歷史久遠,上古時代洪荒難稽,以中原相關位置而論,泉州應屬古揚州地。秦併天下...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