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分布共返回1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林氏源流概要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林錦祥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林氏家族 历史源流 分布 概要

    林氏出自商朝末年,商紂王時代比干,爲殷少師,是紂王之叔父,以直諫而死。夫人陳氏有遺腹三月,逃於長林石室而生男。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爵其所生男,以其誕於長林石室,故取名堅,賜姓林氏。先封清河郡,後封博陵爵公,封戶二千,世爲大夫。其後裔散居在周、魯、齊、衛各國,戰國時的趙國官拜宰相三十四世的林皋公定居河北境內的九門,膝下九個兒子,個個賢達超人,爲趙國賢臣,號稱九龍之父,十德之門。趙王嫉才企圖殺害,林皋聞訊,攜子逃陝西、西河白于山藏匿,至秦始皇滅趙...

  • 文章家在梅江程水東——隆文鄕素描——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2期  作者:李士璉  出版时间:1988-02-28
    关键字: 隆文乡 人口分布 族群分布 民俗物产 水利交通

    一百多户人家,据说全盛时期,有三百多户哩。东门外的晒谷场叫辕门顶,可见当时的气派与盛况了。人口与姓氏分布四十多年前,隆文约有两千多户人家,俗称龙牙一树李,自然李姓是最大姓,占全鄕人口的十分之八九。但坑美的黄姓、横径的萧姓、和苏田、泮溪的赖姓,各有百多户,狐山冈的冯姓,也有近百户。其他如村头的朱姓、官庄的周姓、田心的钟姓,以及散住于各地的王、曾、许、池、温,由数十户到十户八户不等,人口约近两万人。市集小黄沙河流到大座人形前与小河埧会合,平正墟在焉。在小河坝西岸

  • 文章清初新安縣水陸交通道路之探討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4卷 第3期  作者:蕭國鈞 出版时间:1984-09-30
    关键字: 深圳历史 水陆交通 建置沿革 乡村分布

    「(东)晋咸和六年分南海,立东官郡,领县六,首宝安。…(唐)至德二年,改宝安为东莞县。」[2]宋高宗绍兴年间,分东莞县之香山鎭立为香山县,阮元「广东通志」载:「宋绍兴三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3]及明神宗万历元年,复分东莞县南部沿海各地,立新安县,阮元「广东通志」载:「明洪武二十七年,置东莞守御千户所,属南海衞。万历元年改置新安县,属广州府。」[4]淸初沿海迁界,把新安并入东莞,复界后又复置新安县,从此以后,古代之宝安县遂分置为三县矣。嘉庆「新安县志」载

  • 文章高陂瓷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2-3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窑厂分布 制作工艺 运销状况

    ㈠ 窑厂分布状况高陂区内,因交通不便,交通工具缺乏,当时除用人力担挑以外,连云南、贵州、四川、江西各省山区使用的独轮手推车都没有,所以有窑厂设置的地方,必然是有瓷土出产的地方,即在我家陶子下(陶与窑客家话系同音,同读「一/么」音)附近约十余里范围之内。亦即以集散地高陂作据点,沿江以上,分向东北、东南延伸约二十华里以内,除石云区的黄兰、仙子下有少数业陶者外,均属高陂区范围。兹根据大埔县志所列民国十七年治安会汇表,说明各地经营陶业户口人数,以及设窑情形:根据表列统计

  • 文章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論越銅器文化瑰寶的銅劍和銅鼓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梁文偉  出版时间:1995-03-30
    关键字: 南越王墓 越剑分布 铜鼓考古

    而罗师香林所著《「百粤源流与文化」》书中特别指出铜剑和铜鼓,是不容忽略的古越族文化物。古代越族的分布面很广,「南越」本属「扬越」的一部分,是百越的一支,因为在扬越之南,故称「南越」,于秦汉时立国。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南越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相杂处。」故在秦汉间南越已有汉水流域的人民徙入。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赵佗行南海尉事,其后任嚣死,秦亦亡,赵佗遂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这是南越建国与

  • 文章廣東五華客家源流

    来源期刊:《五華同鄉會會刊》 第21期  作者:江達材 出版时间:2011-12-01
    关键字: 客家源流 分布地区 迁徙过程

    五華居民絕大部分爲"客家人","客"即與"主"相對而言。"客家"先民,世居中原湖北、河南、陝西、山東、山西一帶,是古代漢族的一支。上代多爲仕宦之家,書香門第。後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逐漸南徙,定居南方各省,因多住山區,與外界極少往來,保留了較多的古代漢族風俗和語言,因而自成一"家"。今全國漢族八大方言之一操"客家方言"的民系稱爲"客家人"。"客家人"的先民由中原一帶向南遷徙,主要有三個時期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永嘉之亂",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數係棄官攜眷南逃...

  • 文章卓氏淵源說從頭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華同鄕會會刋》 第8期  作者:卓上鳴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卓氏 历史渊源 方志谱乘 地区分布

    自周文王開創庶民姓氏,卓氏始祖發源於今稱山西西河郡,繁衍陽城一帶,是我國卓氏家族古老源流,且具有古歷史卓氏;根據考證,「戰國策」楚大夫卓滑之,以及「姓氏考略」所論之:「望出西河,後漢(即東漢)卓茂屬河南省南陽縣苑人」等文獻即為證明。當年官拜尚書卓茂,協助劉秀推翻王莽篡位。所謂光武中興,建立東漢,受漢光武帝讚譽為「夫名冠天下,應受天下重賞,且授予褒德榮銜」。如今其後嗣子孫,每年春節,大門對聯。「尚書門第,褒德家聲」為紀念,祖先卓茂建立東漢豐功偉績。祖德芳名...

  • 文章清代香港水陆防卫汛营之分布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1卷 第2期  作者:蕭國健 出版时间:1981-06-30
    关键字: 水陆防卫汛营 分布情况 历史情况

    明末,因广东地区屡受海寇及外夷之扰,遂于粤东置南头寨,辖六汛地[1],中佛堂门,龙船湾、大澳、浪陶湾、及浪白五汛地皆位本港区内[2]。惟因各汛位大海中,人踪罕至,且常为盗贼所据,故防守兵员甚少,平日则有赖兵船巡逻会哨,兵船则驻剳屯门[3]。淸初,因沿海寇患频繁,故屡行迁界。迄康熙七年复展界,新安沿边奉设墩台二十一座,位本区者有屯门墩台、九龙墩台、圣山墩台、大军营墩台、佛堂门墩台、大埔头墩台、及麻雀岭墩台七座;惟不久圣山墩名,大军营墩台、与佛堂门墩台三处

  • 文章小白鷺的各種美姿與捕魚秀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華同鄉會會刊》 第20期  作者:曾鄂生 出版时间:2010-12-01
    关键字: 摄影作品 小白鹭 分布 外形 文化象征

    图与文:曾鄂生在摄影的领域里我很喜欢拍生态,尤其喜欢拍白鹭鸶,一则他们比较常见,二则他们的姿态优雅迷人,二十年前我曾办过两次白鹭鸶摄影个展,作品也很受肯定。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相机已由传统进步到数(注:(1)发现美食目标)(注:(2)安静接近)(注:(3)猛然捕捉)(注:(4)成功捕获)(注:(5)美食在嘴)(注:(6)吞下咽)(注:(7)展羽高飞)(注:(8)另飞它处)位,但直到现在我对拍白鹭鸶的兴味依然很浓,并且觉得使用数位相机的高速快门和大容量

  • 文章客家人在台灣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陳鎮東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客家人 台湾 人口分布 台湾客家人

    原居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数次南迁赣、闽、粤山区,在艰困环境求生存。十七世纪以来,客家移民陆续来台开垦,把传统的勤奋精神,绵延在台湾土地上。台湾客家人,以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及南部的高雄、屏东的六堆山区较多,数百年来为了谋生、就业及其他因素,向平地及都市迁徙。行政院客委会去年(二00五)统计,全世界约有一亿客家人,在台湾有二百八十五万九千人,是四大族群之一,走遍全台,到处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兹将分布情形列于后:基隆市:一万九千人。台北市:三十万六千

共18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