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兴衰发展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王家大院的崛起與衰落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呂耀忠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王家大院 建筑特点 兴衰发展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静升王氏祖籍琅岈(今山东胶南),后迁至山西太原,元朝时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至其第十四世王谦受等,资本渐厚,店舖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至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做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走进王家大院,呈现眼前的像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可谓鬼斧神工,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

  • 文章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秦腔的历史兴衰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作者:陳彦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传播历史 清朝“花雅之争” 发展低谷 再度复兴 兴衰启示

    ●兴,在「接」地气;衰,在「放」地气。历史上,秦腔的兴盛,得益于他的民众性、草根性。然而过分追求「关注度」,也就有意无摧生了它的「邪僻性」乃至衰落。●戏曲不能沦为「活报剧」,更不能脱离时代,唯有站在民众立场上,坚守独立思考和美学品格,才可能赢得与时代艺术同步发展的空间。●「娱乐至死」的「偏方」,秦腔早在清代就用过了,事实证明,那是秦腔的「苏丹红」、「痩肉精」和「三聚氰胺」。秦腔是梆子声腔的鼻祖,属民族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曾对山西、河北、北京、安徽、浙江

  • 文章襄汾縣民俗文化藝術(上)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9期  作者:邱文選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山西襄汾 民俗文化艺术 蒲剧 发展兴衰

    鄠剧表演「梅花奖」的表演艺术家许爱英。形成自元代经明清至现在襄汾县在蒲剧郿鄠创立,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中,襄汾县人民在戏剧文化艺术建设上取得的最好的艺术成就,是襄汾县人民对发展戏剧文化艺术事业最好的贡献。作为蒲剧表演艺术家的任跟心,一九八三年与临汾蒲剧院青年剧团先后赴四川、湖北等地巡回演出,博得观众一致称赞,同时赴京参加首届中国戏剧表演演出,她与郭泽民均以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和专业一致好评,首都各大报刊都作了详述,因此分别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文章故鄉搜奇 傳奇海清寺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孫廣良 武可鉞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海清寺 建造年代 建筑构造 历朝发展状况 兴衰变革

    有诗一首,后两句是「老僧苦留客,絮絮祇谈禅」。清同治间杨镜湖有诗曰:「颓坦废址都难觅,尙有浮屠九级存。云气满山僧不见,乱鸦无数闹黄昏」。从上两首诗中说明海清寺的兴衰。道光年间,有老僧留客谈禅,到同治年间已为云气满山僧不见的荒落情景。清末又修复,有正殿三间,内奉三世佛,民初建东配房三间,时寺内先后有丁奶、郭奶、李奶乡内居民生平不幸而崇信佛事在此侍奉香火,另有尼姑仁莲同在寺内修炼。最后有王真云和张庆龄夫妇住寺修炼。高鹤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投宿海清寺,清同治间

  • 文章張之洞「湖北新政」流變考(上)一、張之洞在武漢開辦的實業及在民國的演變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53期  作者:涂文學 宋曉丹 出版时间:2004-10-10
    关键字: 张之洞 创办实业 汉阳铁厂的兴衰 汉阳兵工厂发展 纱布丝麻四局

    (本文作者:涂文學,江漢大學副校長、歷史學博士;宋曉丹,武漢市檔案館副硏究員)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