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儿歌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客家儿歌浅说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賴羽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客家儿歌 民俗文学 客家地区文化 儿歌辑录

    民歌、山歌、儿歌,均是能够强烈地折射客家地区习俗浓厚特色的三种民间文学,大多数没有作文字记载,而是依靠口头传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把它流传下来。五句落板的民歌,主要用来叙事状物和说唱历史上典型人物的故事,多数属于民间说唱艺人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四句格式山歌,主要作为青年男女之间,用来抒发感情和倾诉爱情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儿歌则是长辈们利用生活环境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中,在其互相关联及其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有趣迷人的情节,编织出一个个美丽动人又带着神秘玄奥色彩

  • 文章客家儿歌四首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0期  作者:老陳  出版时间:1996-03-05
    关键字: 客家儿歌 乡情乡音 客家文化

    一·月光光,溜溜光,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老蟹拜观音,观音脚下一田禾,打了三担过六箩,细个挑唔起,大个挑气背驼驼。二·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放个鲤麻八尺长,长个拿来教[1]酒食,短个拿来教姑娘,教个姑娘矮突突(·ㄉㄨ),朝朝项起打屎忽,打气屎忽拧婆婆[2],拿奔阿毛做老婆。三·火炎虫,西目虫,西呀[3]西,上江西,江呀江,碗仔装,碗呀碗,莲花碗,莲呀莲,跳脚连,跳呀跳,蛇跳,蛇呀蛇

  • 文章大埔儿歌赤梗子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楊燕秀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大埔儿歌 《赤梗子》 客家民俗 地方文化

    童年时代,在乡下生话,学唱了不少当日流行于大埔的儿歌,有些儿歌至今仍记忆犹新,且能琅琅上口,如《赤梗子》。该儿歌曰:赤梗子,赤丢丢。阿爷阿母带下潮州。潮州有脉人?有大舅,有细舅。大舅打个银灯盏,细舅打个银灯芯。上厅点火下厅光,照到新娘排嫁妆。开开笼,开开箱,照到一隔槟榔四四方。分兜爷食爷欢喜,分兜娘食娘思量。分兜嫂食嫂绣花,分兜哥食哥骑马。骑去哀姐门槛下,哀姐问其爱滋呀爱粄?唔爱滋,唔爱粄,三包丝线挂白马。「赤梗子」,是山野间生长的一种小灌木植物。茎

  • 文章客家人的儿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2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客家人 儿歌 教育 本土语言

    月光圆圆,阿妈种田;种田插秧,打谷满仓。」这是一首在梅县地区传唱颇为广泛的客家儿歌,具有朴实、自然、生动、形象、通俗和口语化的特色。客家人喜欢用传统儿歌启蒙教育儿童,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孩儿玩耍或催眠之时,阿婆阿妈便会击掌而歌,在平常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这些儿歌大都轻松活泼、语言纯朴、通俗押韵。因是口语化,琅琅上口,且易记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非常切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口味,故孩子们喜闻乐唱。这是薪传本土语言「阿姆话」最有效的方法,下面二首儿歌

  • 文章月光光 照地堂——广东童谣儿歌、民间故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3卷 第4期  作者:鄭弼儀  出版时间:2005-10-31
    关键字: 《异物志》 广东童谣 广东儿歌 《广东民间故事集》

    前言清代学者屈大均说「粤诗始于杨孚」,因为东汉时番禺人杨孚,曾将岭南特产分门别类,著成「异物志」,为全国第一部地方物产学术专著,由于其内题目均用韵文撰写,读来朗朗上口之故。而当时民间随口传唱的歌谣,则有歌颂交趾刺史贾琮,以及苍梧太守陈临政绩(请参考广东文献第卅二卷第一二八期「汉代岭南文化盛事」),其内容即逐渐衍变成为民间故事。所以说,我们岭南文化借由「诗」的韵文传播,其历史亦久远且丰富;迄今诗家甚多,笔者未敢斑门弄斧,谨就较浅的民间童谣、儿歌、故事来做

  • 文章蓮角開花憶爺娘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楊燕秀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百侯 儿歌 客家话 民间文化 思乡之情

    大埔百侯,枫朗等地方过去流传着一首客家儿歌儿歌的内容:莲角子,莲角塘,莲角开花白茫茫。一阵姊姊嫁下撇,留下满姑忆爷娘。忆著爷娘心肝脱,忆起姊妹路头长。半夜梳头送姊归,送到深山水梅梅。打湿罗裙还靠得,打湿绣鞋冷到心。一双绣鞋千步针,针针都有姊妹情。相传,这首客家儿歌为清乾隆年间,百侯「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杨黼时之妻教唱的。杨有一小女叫满姑,未婚。当年,饶平县石井村有一位姓刘的财主,特地来百侯「文化之乡」寻娶媳妇。有人介绍说杨黼时有位最小的女儿未嫁,刘财主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