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傩文化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舟山木偶戲古今談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7期  作者:金濤 出版时间:2004-12-30
    关键字: 木偶戏 傀儡戏 文化 特点

    当然,「凳头戏」的道具较为简单,一个小型舞台,若干布袋木偶,有一艺人操纵木偶演出,还有一至二人在台旁拉琴、敲板。更有甚至,有的艺人连表演带敲锣、打鼓均由一个承担。唱、做、敲打集一身,手艺非凡。据记载,舟山木偶戏盛行时,双桥鎭村村都有演出班子,从业人员达一百余人。关于木偶戏的起源与盛行,推究起来,有诸多原因。首先是与傩文化的联系。上文已述,不论是「下弄上」的杖头木偶,还是「凳头戏」中的布袋木偶,均有京剧脸谱,是假面戏的一种体现。而其演出的目的均为「民间许愿酬神

  • 文章儺戲驕子田如平

    来源期刊:《黔靈報導》 第16期  作者:松桃 謝子哨 出版时间:1997-10-28
    关键字: 田如平 堂戏 文化 苗族文化 刀梯活动

    傩戏,又名堂戏,追根溯源,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是一种民间原始的戏剧,是中国戏剧“活化石”戏剧艺术之源,在湘黔渝武陵山深处松桃这古老而又神奇的沃土上,苗族的傩戏是中国傩文化保存最古朴、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已经形成傩文化群,幷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及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上刀梯是傩戏的绝技,也是苗族传统体育技艺,以其古朴、刚健、惊险著称于世,秀于各民族体育之林而经久不衰。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鄕,有一位名扬海外,幷受到李鹏总理亲切接见及

  • 文章萍鄕槪况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1期  作者:鄧斌 出版时间:2003-02-01
    关键字: 萍乡 历史渊源 民间传说 宗教色彩 民俗文化

    萍乡 邓斌萍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民间有「五里—将军、十里—傩神」之说。这里的庙、舞、面具被学专家们誉为「三宝」。保存至今的祭、仪、俗、器具、道具、音乐、书手抄本等,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萍鄕这一古老文化的活化石,在泛世界性傩文化硏究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萍乡的渊源萍鄕,古为吴楚通衢,今乃赣西明珠。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萍鄕这块神秘土地上的人们,至今仍传承、演绎著带有原始三苗族文化特征的蚩尤崇拜、牛图腾崇拜的

  • 文章乐安流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5期  作者:章軍華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流坑 传说 戏形式 文武曲调 民间文化

    起驱疫逐鬼作用。风格热闹诙谐,它集祭祀、敎育、娱乐、健身为一体,是流坑村古文化积淀的产物。流坑有两种形式。一是发生瘟疫时举行的「行靖」;二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演出的傩戏。「行靖」的内容,以打扫巷道为主,以面扮神将索室搜鬼为形式。气氛肃穆威严。显然与周礼以来的方相氏率神兽驱疫的礼方式不同,却与北宋时期流行的社祭活动中的假面舞有一定的姻缘。流坑村清代的《胤明公房谱》载:「古者岁终而时,吾鄕之奉此神,亦独行古之道也。我先祖立庙北垣,就拱宸门上架敌楼,中祀

  • 文章古朴洒脱的万载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9期  作者:王水寶 出版时间:2002-08-01
    关键字: 万载县 地方文化 古代风俗 海外研究

    万载 王水宝,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多为迎神以驱鬼捉鬼。舞,是在举行大仪式时所跳的舞,它渊源悠长,早在《论语.鄕党》中就有记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江西万载县的《舞》,盛行于明代初期,以客家地区的潭埠鎭、株潭鎭为最。万载《舞》,又称《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形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驱瘟除疫、人丁兴旺。万载《舞》由二十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万载《舞》面具的设计,极富民族传统色彩

  • 文章万载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8期  作者:胡學正 出版时间:1999-11-01
    关键字: 万载县 风俗信仰 地方文化研究 神话传说

    的地方,两厅之间有一小天井间隔。按先有菩萨后建庙之说,万载的舞当兴于明代以前,据说是从陕西流传过来的。舞在万载俗称「跳魈」。目前万载民间一直在活动的舞队还有四支,即潭埠鎭的池溪、茵果,株潭鎭的车陂和桐树江。池溪村的舞队,其面具制作还获得过省文化厅的一等奖。与国内其它地方不同的是,万载的傩神有生日,如池溪村丁家供奉的傩神——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其生日是每年的九月初一。万载的舞因其别具特色,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吸引了众多的硏究者前来参观考察,日本神奈川大学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