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丧喜庆,人之大事。在东安故鄕,仍是沿袭传统礼俗,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如结婚、寿诞、丧葬等,非常重视。结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具男女双方出生之年月日时红贴,俗称「合八字」,如果八字相合,即择日文聘,举行婚礼。结婚之方式,系视家庭环境之优劣而异,家庭环境优裕的,选择门当户对,结为亲眷,这种婚礼,较为隆重。家庭环境较差的,结婚较为简单。有些穷苦的家庭,亦有娶童养媳妇的。一切婚姻制度,出入迥异,各有不同。大家庭的结婚,大典吉日,男方雇用乐队、旗队、花轿、陪
-
前言溯自淸末民初時期,山東的姑娘小姐們,到了及筓之年時,爲自己將來的終身大事,朝思暮想,夜不成眠,一則一喜,一則一憂。喜的是不久就要出嫁,有了歸宿和關心她的丈夫,共同去建立自己的家庭,將來生男育女,頤養天年,老有所依矣。憂的是出嫁後,是否能適應新的環境,怎樣侍奉公婆,如何善待小姑和小叔,又如何伺候丈夫,以及家中的一切工作怎樣去操作,同時生了孩子,如何撫育其長大成人等,都要未雨綢繆,預先考慮的事。因爲山東是禮義之邦,古年的人受舊禮敎的束縛,凡事皆以禮爲重,...
-
四川大学哲学硕士 莲花 贺新华在所谓的现代化到来之前,我曾经生活过二十多年的那个江南鄕村,像中国的大多数鄕村一样,本质上仍旧是个有着浓郁古风的礼俗社会,以养生和送死为核心的人生礼仪活动,是整个鄕村日常生活的骨架。在繁复的婚丧嫁娶、拜寿上坟、吊死贺生和年节祭祀等仪式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相沿成习千百年的古老传统在我们血脉里的延续,这个传统和我们骨肉相连,竟至于成为我们身份的一种确证。在鄕村这个由古老传统构建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自小就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懂得
-
一个地方的婚丧礼俗,足以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些礼俗上的微妙擧措,与其说是繁文缛节,毋宁说是高度文明的表征,是蛮荒社会绝对做不到的。値此国难期间,政府倡导节约,一切从简,有心人士惟恐古典民俗失传,在国立历史博物舘内民俗厅,常可见到这类巧具匠心的古典民俗模式表演,所费不赀,你能说它没有价値吗?老实说,我对长沙的婚丧礼俗,了解的并不深刻,不过有两次亲历的经过,尙能囘忆:第一次是我与内子杨先琢结婚,完全行的旧礼;第二次是先父雨田公去世,治丧期间,行过儒、释、道
-
粵東梅州市大埔、梅縣等七縣一區與閩西龍岩市永定、寧化等純客家縣的地方。客家人極其講究「好彩頭」,亦即好兆頭吉祥話。結婚喜事逢年過節,遷新居,做生日或拜壽,出外探親或旅遊,甚至辦每件事都想有個「好彩頭」,或在送禮的諧音作爲「好彩頭」的吉利,比如碰上好事物、好言行、好時日等,其心中就異常高興,覺得辦事將會順利地達到預期的目的而獲得成功。相反地如若碰上「彩頭」不好,往往會認爲可能「行衰運」、「觸霉頭」,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及時改變主意,或等待有「好彩頭」時再進...
-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近来,热心社会敎育人士,为配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对于礼俗,多所论列,似乎批评多于倡导。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某敎授发表意见,指摘现在所通行的六种结婚方式,一无是处,究竟应该怎样改正,才可算是合情合理?岂必须如中庸所称,由有德而在位者制作方可?实际上,现代法治国家,对于婚丧庆吊各项仪式,不能用法律订定规范,任何宗敎仪式,祇不违背善良风化,就应该获得法律的保障,也就是说承认其为
-
虽有人认为迷信与浪费,但其精神仍有保留价値,似无完全废止的必要。四、礼俗习惯礼俗表现是社会的约制,形成个人敎养,越礼行为,引人非议。无礼失态既损荣誉,复起内疚,我国民间素重礼俗,惟此项传统精神,因陈年久远,时势变迁而有所更易,加以近六十年的战乱,破坏煎逼,在大陆社会已早经缺乏此一优良精神。而在台湾社会里仍旧牢固的保存著此礼俗传统,不仅在各阶级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考诸文献史籍,记载尤多。谨择录数则,以资佐证:⒈淸、丁绍仪「东瀛识略」:「台民皆从自闽之漳州、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