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从心共返回247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張羣九十年的人生體驗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7期  作者:中央社記者 黃肇珩 出版时间:1978-06-30
    关键字: 张羣 修养 智慧 忘年

    「人生七十方开始。」经过许多年传播和阐释,这句话已成了名句。张羣补充说,他所指的「七十开始」,是「智慧的圆熟」,从此对事理通明,才能如孔子所说的,从所欲,而不致超越情、理、法的范围。他认为,孔子谈人生经验,只说到「七十而从所欲,不踰矩。」如依孔子的修养为标准,八十以上的修养,应该更置重于立人启后。张羣就以此为目标,近年来他和朋友见面,常有意无意地谈些有关修养的话,希望能于人有助,于己有益。他指出,既然是人生七十方开始,对社会能作另一层的贡献,长寿必须是先决条件

  • 文章(家与屋)如何看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80、81期  出版时间:1993-12-15
    关键字: 养心 当心

    一、閙时练二、静时养三、闲时守四、坐时验五、言时当六、动时制

  • 文章谈慈悲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5期  作者:劉力和  出版时间:2009-05-01
    关键字: 慈悲 佛心 心念 修心

    慈悲本是佛家语词,慈是给人快乐,悲是拔人痛苦,也就是救人苦难,助人解脱烦恼、离苦得乐的意思。后来运用慈悲泛指人的同情与怜悯,也就是对人慈爱与伤痛。人本无善恶,主要在念,由动而产生念头,念置于善事上即是善念,置于恶事上即是恶念。而慈悲乃善念之发端,人能有慈悲就有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就是只要屠夫能忏悔、消除杀机,呈现生机;立地成佛就是中充满仁慈,所以马上就能成佛了。事实上,人人都有佛,人人都有慈悲,孟子说:「人皆有

  • 文章吴理事长绍起博士展翅起飞——佛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5卷 第12期  作者:沈良 出版时间:2013-12-10
    关键字: 修佛 佛心 菩萨

    年之十月三十一日随吴理事长赴慈湖晋谒 蒋公中正一百二十七岁冥诞拜祭陵寝,于桃园午餐时面谕嘱示晚愚略撰数百字为文以释「佛」之义。顿感如雷轰顶,惶恐莫名,不敢造次。经数日深思,晚既屡振笔疾书「佛」两字,且获日本国际书法比赛大赏,若拒释其义,深有「囫囵吞枣」之嫌!只得斗胆不揣冒昧试释其一义如下:首先借重星云法师说偈作「佛」药引—偈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就在汝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次以晚愚陋见依「」之形义描释如左:一钩斜月三点星,能照

  • 文章的表征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45期  作者:宋瑞  出版时间:1990-03-20
    关键字: 信心 心态 思想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跟自信的大小是成正比的。自信瞒不过人,也装不出来。信坚强的人,一擧一动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言辞坦率,态度乐观,处事决策干净俐落,毫不拖泥带水。没有自信的人就完全不同了,说起话来闪烁不定,面容神色麻木呆滞,做什么都拖拖沓沓,得过且过,失败的先兆都摆明在外表上。俗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人。」在具有旺盛信的人眼中,世上没有一件事是难得倒他的。所谓「蕴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中如果充满了自信的质素,自会产生一种长期奔流

  • 文章浅谈调与养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87期  作者:周逢熙 出版时间:2003-02-01
    关键字: 养心 情绪 健康

    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是人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世人有的醉药补,有的喜爱食补,有的勤于动补,其实是养最补。我所指的并非脏的,而是看不见摸不著的情绪。养为的是开,因为平气和,笑口常开,是健康益寿的泉源。我国医学特别强调七情六欲,也就是情绪低落不开时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甚至分析到某种情绪对身体某一部位的影响—过份恐惧伤肾,过份忧虑伤肺,过份喜悦伤,太多脾气伤胃,对某一件事念念不忘伤肝。有一首古诗也有类似的说法:「暴怒伤肝火上头,肺病最怕添

  • 文章閱讀湖北文獻贅言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7期  作者:段天澤 出版时间:1990-10-10
    关键字: 王葆心 黄侃

    湖北文献第九十五期,内容特别丰富。其中出现我的两位先师,一位是罗田王季芗先生葆,一位是蕲春黄季刚先生侃。看到两位先师的姓名,回忆到六七十年前学生时代的情景,无限感慨。联赘数事,以志追思。㈠王季芗先生先生讳葆,字季芗。其经历除汉口丛谈编者所述以外,还任过湖北国学馆馆长,并兼武昌师大敎授。我曾选读其所授学术文。先生于中国古籍无所不窥,记忆力特强,其渊博为并世学者所钦佩。谨汉口丛谈一文中,我似乎有点收获;可以解答我久蓄胸中的一个疑问。若干年前;一位同鄕问我

  • 文章羅田傳說(三)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11期  作者:董定坤  出版时间:1994-04-10
    关键字: 羅田 王葆心

    王葆是罗田县八河岩古楼冲人,为我国著名方志学家(古文辞通义),和历史学家,平生著作近二百多种书籍。流传海外,影响深远。现将他和水仙对联故事。简介如下:王葆有个朋友叫胡曾仁,他们曾经是同学同事,有过长时间交往。一九三一年,伪满州帝国成立以后,这个姓胡的春风得意,一下子当上了显贵的朝廷大臣,一天,他在北京天安门城楼附近的一个寓所里找到了王葆。照说,老朋友久别重逢,是很値得动感情的,可是王葆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礼节。稍事寒喧之后,冷冷

  • 文章人有「三知」論古今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7期  作者:二叔公 出版时间:1986-11-01
    关键字: 知己 知心 知音

    一、看「华视」节目的「连环泡」,在一项对白演出中所谓「人有三知」,即「知己」,「知」,「知音」,笔者因而有所感触。眞的,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得到鲍叔不祇是知己,可说是生死交,鲍叔之丧管子哭之至哀,泪下如雨,人问其故,管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死,而况为之哀乎」?荆轲刺秦皇不逐而为燕太子丹死,亦知己者也。古今中外在人际之间,不少知交,胆肝相照,患难与共的人。三国时期,诸葛武侯与先主刘皇叔之遇,孔明在出师表中有曰

  • 文章俞平伯童永在《忆》中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0卷 第5期  作者:沈謙 出版时间:1998-05-10
    关键字: 俞平伯 童心 《忆》

    的书香门第,章太炎的老师俞樾是他的曾祖父,俞陛云是他的父亲。「五四」时期投身新文学运动,积极参与新潮社、文学硏究会、语丝社的活动,并与朱自淸等创办了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北大文科毕业后先后任敎于燕京大学、北大、淸华,后任社科院文学硏究所硏究员。俞平伯身兼学者、文人,创作以诗、散文为主,他著作虽多,但最耐人寻味就是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北京朴社出版的诗集《忆》。《忆》是一本囘忆儿时的新诗集,〈自敍〉即引人入胜:「云海底浮沤,风来时散了。云底纤柔,风底流荡,自己虽是两无

共2478条记录 1/248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