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族与文化》共返回20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民族与文化」——文稿补书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2卷 第11期  作者:黄立懋 出版时间:1990-11-10
    关键字:民族文化 民族起源 中土学术

    引言余自三十八年由大陆逃难来台后,公余之暇,辄嗜好写作,投入各报章杂志,多承主编垂靑采用,因之四十年来日积月累,除诗联外,各类散文,亦复不尠。兹値桑楡晚景,拟将散文杂稿(除游记已付梓)编印。名「散文拾遗」顾每念约于四十余年间,曾付「新动力」杂志刊出「民族与文化」一文,当时每邀读者赞赏!今遍寻不获,经商请原杂志主事先生惠予追找复印一份,俾刊列散文之内,终以逝水流华,却难如愿以偿,心甚怏怏!可哂者,余仍鼓足勇气,仅凭记忆力之追索,勉草补述,聊申当时文义耳

  • 文章中国民族文化何去何从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1、2期  作者:程石泉  出版时间:1982-06-01
    关键字: 民族文化的起源 民族文化的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 孔子 孟子

    中国民族文化是开放的,是优势的。自黄帝建国于今已四千八百余年。黄帝为征讨不祭祀的人—「史记」上说黄帝「征不享」不享是不祭天地神明祖宗的人—曾和炎帝,蚩尤作战。尧舜时代为了同样的理由征讨共工、驩兜、三苗等民族(请读「舜典」)。大禹王也为了有苗「反道败德」,在七十天中征服了他们。禹王在涂山来会诸候三千人。所谓之诸候便是今人所谓之部落。汤武革夏之命,掩有天下。鉴于殷王朝的宫庭遗址、陶瓷、靑铜器、文物、在今之湖北武汉和江西赣水流域淸江大批发现,再加上见于殷墟

  • 文章「和」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9卷 第1期  作者:呂作遐  出版时间:2013-02-01
    关键字: 和平 中华民族 文化 精华

    近年来大陆学者专家精研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采用一个字为代表,众说纷纭,经多次研讨,最后万流归宗,得到结论,咸认为「和」字为代表,我方学术文化专家,也赞同此字。

  • 文章守歳之心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2期  作者:楊子 出版时间:1985-02-28
    关键字: 守岁 传统习俗 民族文化

    十九日晚是大除夕,是守岁之夜;我将以虔诚的心愿,整晚守岁。不管守岁的传统意义如何,不管守岁有什么习俗与传统;我守岁,是出于虔诚的心愿——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皈依。如果守岁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我守岁,就是依藉这象征,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守的不是岁,而是守岁所表现的源远流长的崇高与神圣的民族感情。我的虔诚心愿,也是向着沦陷的大陆祖国。我不是此地的过客,我热爱台湾,我在此地居住的岁月,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上看,以那一种原则为准绳,我已是十足的台湾省台北市

  • 文章我們的信心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7期  作者:徐文珊 出版时间:1981-02-05
    关键字: 文化 民族文化 三民主义 民族存亡

    壹、国家命运在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命在文化,国家的命运也在文化文化民族的灵魂。民族创造文化文化构成民族生活,也决定民族命运。有文化即有民族文化一天不灭,民族一天不亡。文化不衰退、不变质,民族即永远强大,不衰退、有精神。文化民族是保障生存看不见的甲胄,心理的武装。民族能保持此甲胄,善用此心理武器,永久不会被任何势力所摧毁。纵然我们在历史上,不免偶为外力所败,也只是败于武力,败于政治。而文化却始终没打过败仗。也就靠这打不败的文化民族得以复兴,国家可以

  • 文章由臺灣建築看我們的「根」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12期  作者:邢福泉 出版时间:1984-05-01
    关键字: 文化建设 台湾建筑 民族文化 艺术

    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界有两点现象値得我们留意:一是社会人士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与重视。这一方面可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大量报导或硏讨与上述主题有关的题材为例子。第二个値得留意的现象是「寻根」的意向和热情正方兴未艾,尤其在知识份子与靑年学生之中。所谓「寻根」,是寻找我们文化艺术的根源,特别是与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及环境有关的「根」。自文化建设委员会设立后,台省古蹟的鉴定和维护,成为重点之一,亦为各方所瞩目。在建筑方面,其以丰茂图片介绍者居多

  • 文章「中國」的別稱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9期  作者:芸汀 出版时间:1983-11-01
    关键字: 中国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历史考究

    虽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及「周礼九州」之别,但其所指则均为「中国」。又据史记载驺衍语云:「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此即后人称中国为神州的由来。②基于民族文化的别称:但中国的民族意识并不自限于狭隘的地域观念,而着眼于文化的异同。是以对于没有文化的夷狄而言,古人常自称中国为「中朝」、「上国」或「礼义之邦」。又我国古代以农立国,人民安土重迁,一旦远离国土,无不满怀鄕思,于是「故土」、「故国」、「祖国」以及「父母之邦」也都成了异鄕游子心目中的中国

  • 文章试谈刘邦对汉文化的贡献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5期  作者:孫艷玲 劉恒心 杜朝斌 張道華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刘邦 汉文化 关中文化 楚文化 儒家文化 民族关系政策

    播兹皇猷」。由于刘邦所创的大汉王朝,能以一个强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世界各国十分敬服,刮目相看,故称汉统治下的人为「汉人」,使用的文字为「汉字」,语言为「汉语」,汉朝的文化,称为「汉文化」。这个两千多前汉朝形成的汉文化,便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甚至未来。对于创造汉文化的鼻祖刘邦,许多史学家都曾有过不少的评论,而评价最高的莫过于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了,他在《展望二十一世界——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对话录》中所

  • 文章文化·国家文化·本土文化·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7期  作者:陳有聖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文化 国家文化 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 民族地域

    文明,其努力所得的成绩表现于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总称。其影响于人类生活的,皆称之为文化。国家文化全世界各个国家,其宗教、法律、风俗、习惯……均各有别,不尽相同,使各国的文化,均各有别,每个国家均有其国家文化。依中国而言,中华民族自黄帝纪元有文字详细记载,至今辛已年(二〇〇一年)有四千六百七十五年历史,悠久博文,难以简短文字叙述其全部文化的万一,槪括的说,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是在华北大平原,即山西陕西一带,它的特征和定型,是在周朝

  • 文章「台湾文化源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8期  作者:楊西夫  出版时间:1974-12-01
    关键字: 台湾文化 毛一波 民族文化丛书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职司编纂,主编一些定期刋物,和经常编撰一些志稿,例如台湾省通志拒淸篇,文化事业补篇,台北市志文化志的学艺篇和文化事业篇,台北县志的敎育志及民俗志,彰化县志的敎育志,台南县志的政事志,高雄市志的概述篇,宜兰县志的山地志等,不下十部,都是毛先生硏究台湾的成果。正因为这个缘故,毛氏对于台湾的史事,了解得比较有深度,于是前两年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乃邀约毛氏撰写「台湾文化源流」,列为民族文化丛书之一。论述台湾文化源流,毛氏是采用梁任公先生对文化的分类法,除第一章总述外

共203条记录 1/2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