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叫卖”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鄕的賣布「貨啷」與諺語瑣憶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5期  作者:馬濤 出版时间:1983-05-30
    关键字: 故乡 谚语 货郎 叫卖 俗语

    常言:「货少不招客,无欠断买卖」的定律下,不能货畅施展;过份年靑者,更不适作「哈啷」?一来少不更事,昂然志高,不能坦然和气;二来年靑小伙子,不便于闺秀妇孺丛中穿揷「走股子」[1]。「哈啷」穿戴必须衣着大小合身,从头到脚跟,整洁焕然崭新,一尘不染;态度庄重老实,言词口到浑甜,不能说似「踩扁砖」[2]的,见人开口泯三辈,但多习学行程问路「大爷婶子大哥弟妹大姐」多称呼。雇主多为大家闺秀,荳蔻年华,长发垂臂,红绒辫结,以及秀发圆髻,姿态柔柔动人的徐娘丽妇,莺声朗朗

  • 文章燀春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2期  作者:王麗 出版时间:1994-02-10
    关键字: 春柴 燀春 叫卖 习俗

    昨天淸晨,我还躺在被窝里,忽听见楼下有个女子在尖声脆嗓地叫卖什么东西。那叫卖声听来十分特别,全不是平日听惯了的那些个卖粽子、靑菜、或收购瓶瓶罐罐旧书报之类的吆喝声,便不由得支起耳朶来细听,待听明白了,心里便兀自一乐——原来是喊:「卖春柴呵——卖春柴呵!」这春柴,不就是立春那个时辰有些人家还按古俗「燀春」用的靑樟树枝儿吗?这儿得稍为解释一下「燀」字。据「辞海」,古汉语中「燀」音「产」(chǎn),有「火花飞迸」之义。现代汉语中似乎已不用这词儿了。而在

  • 文章忆“叫卖”声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0卷 第6期  作者:周家驥 出版时间:1998-06-10
    关键字:叫卖 往事 追忆 豆腐干

    大街小巷,「叫卖」自古已有,并非今始。童年时,家鄕诸曁叫卖之声,至今尙萦回耳际。前几年住在永和,叫卖之声穿梭往来,如吃的馒头、面包、肉粽、豆花、肉丸、冰淇淋、卖菜车等等;此外尙有卖凉蓆的、卖竹竿的、磨刀剪的、补纱窗的、收破烂的。眼前又多了一样民主的新叫卖声,那就是竞选时的卖政见声。现代电器方便音响价廉、叫卖科学化,纯是电器代替喉咙嘶喊,并且昼夜不分爱来就来,有时深夜还有低沉的卖肉粽声音,听起来有些儿悽凉的感觉,也敎人睡不安宁,个中唯有卖菜车,若作民意调查

  • 文章市招和行商(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36期  作者:研梅齋 出版时间:1996-08-01
    关键字: 行商 叫卖 剃头 磨刀

    二、行商行商,一般说来,就是游走街巷做小买卖的。台省的行商,本来就不是很多。在家鄕过去,行商各式各样,无所不有。如今则因共党的所谓社会主义式生活,多半都已没落式微了。这次返鄕,见有背着箱子卖腐豆子的,还有卖稣豆子的,突然间阴阳怪气的叫声,还眞不知么喝的是什么。怎么都不像记忆中的样子了。凡是携带货品,串街叫卖的,都算行商。行商大部份都是把所卖货名,直接叫出来,最普遍的就是卖菜的。一口气能把十几廿种菜名叫全。另如卖瓜果的,卖清水萝贝的。家鄕还独有卖「焦土

  • 文章武進馬蘭頭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3期  作者:余桑純 出版时间:1978-09-10
    关键字: 武进 马兰头 蔬菜 叫卖

    江南的春二三月,正値鶯飛草長,萬物復甦之時。晨間五六點,天色朦朧微明,常聽到「謝菜、馬蘭頭、地盤靑要■?」賣菜之聲,而此三種蔬菜,均爲鄕村婦女小孩利用空間,從野外田埂坆地間挖掘來出售。祇有淸明節前後數天,過時則老矣。出售計價方式,並不是以斤兩計算,是以竹籃爲計算單位,並分大中小籃,菜價並無一定,由雙方議定而成。賣菜者祇賺些工錢而已,而買菜者因菜嫩價廉,亦甚實惠。到七點後,賣菜者賣完囘家,在菜攤上並無此三種菜出售,若要購買祇有等待明天早些起來了。謝菜普通和...

  • 文章童稚小吃話糖餅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36期  作者:王菊生 出版时间:1998-11-01
    关键字: 小吃 糖饼 童年记忆 叫卖

    一般迷人。也有将竹匾顶在头上叫卖的。除了糖饼,村童们还向糖坊批了糖夹尖叫卖,它也是用「掉」稠「掉」白的饴糖搓成长条,然后斜切成菱形,四面拌上芝蔴,比糖饼更香。半个世纪多过去了,如今我想起这卖糖饼的吆喝声,眼前就会浮现出穿着蓝色土布衣的村童身影,对照眼前的孩子,感想颇多。

  • 文章八十歲的兒時懷念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112期  作者:葉秀峯 出版时间:1981-08-10
    关键字: 金铃子 蟋蟀 纸盒 小吃担子 叫卖

    小虫子无知,高兴发出鸣声,辄为老师所训诫而引起同学的轰笑。夏去秋来,小虫减少了活动,但在人怀中得到暖气,仍甚易发声,因此孩子们于秋冬之来到,常喜携金铃子同睡,虫声细碎如像催眠,孩子也入睡了。不过此小虫不耐寒冷,入冬甚易僵死,鲜有能过冬者,在台湾此虫似不常见。(十二)街头小吃担子人们久旅外鄕,辄喜闻鄕音。鄕音除家鄕通俗言词外,夜晚人较静,一声、两声、家鄕里巷中叫卖小吃的声音,尤足引人怀念。在台北亦有一、二种小吃,如肉粽子,并编有短歌,初听其本地土音,几不知所云

  • 文章忆家鄕的叫卖声……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57期  作者:黃道蘊 出版时间:2004-05-01
    关键字: 家乡 叫卖声 饮食文化 乡音

    我的家是枕河而居的九万圩,四乡的农民,经常带着农副产品,摇著船进城,因此在我青少年时,常听到船家的叫卖声,炎夏天气「阿要买西瓜……」,秋高气爽时「鲜红菱、梅李番瓜……」,在那潇潇的摇橹声中,发出来的滑流水声,悠悠地传入临河人家,抑扬顿挫,声声的叫卖声音,圆润而清晰,婉转而动人,仿佛在聆听优美的歌声小调,每当午后,悠扬的叫卖声,又时时飘荡在家乡的大街小巷里「白糖粽子,赤豆粥」、「白兰花、栀子花……」,挑着一副小担上街卖「豆腐花」的叫卖声,是字数最短的一个行

  • 文章鯉城憶舊㈢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27期  作者:王人瑞  出版时间:1977-10-01
    关键字: 油烛炉 沿街叫卖 五根草 豆干 发糕

    其次油燭店,也値得一提,泉州人通常呌「油燭爐」,是做花生油、黑蔴油、白蔴油爲主,那時候還沒有大豆油、白豆油,更沒有沙拉油、白塔油,但是,都兼賣照明用的燭仔,泉州當時在新門外,設有一家用火力發電機的電力公司,大街商店,路燈以及中、上家庭,都裝設灯灯,電壓是220,其他小巷及普通人家,尙採用灯蕊火、煤油燈、洋腊,再就是燭仔,也兼作拜拜用燭台紅白燭,這種燭仔,就是油燭店的副業,因此店面的櫃台上面空間,一排排掛着大、小燭仔。燭仔是用草桿爲骨,頂端貼着一段灯蕊,其粗...

  • 文章無錫零食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10期  作者:鄒人傑  出版时间:1978-12-20
    关键字: 无锡 零食 油炸臭豆腐干 豆腐花 叫卖声

    猪油、麻油、辣油等等。在这许多调味品的中间,放上一只小炭炉,炖着半小瓦罐浓浓的上好酱油,这是所有调味品的主角。豆腐花的好不好吃,全在这些佐料上。小贩也常常把担子挑进住宅的庭院中来叫卖,他左手可同时握住两只碗,右手盛豆腐花和放各种佐料,动作干净俐落。这种豆腐花,其味之佳,实无可形容,连吃二碗是家常事。比起台北市上的豆腐脑,那种淸汤寡水,淡而无味的劲儿,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了。「鸭血、油豆腐、线粉」,也是无锡街巷中常见的零食。这种卖熟食的担子,当然少不了一口洋铁皮锅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