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36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前期勘誤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40期  出版时间:1997-07-10
    关键字: 鼓浪屿 错误

    三三七期34页下栏21行「厦门孤浪屿」误,「厦门浪屿」正。三三八期右栏之2列及倒6列,「夏门」误,「厦门」正。

  • 文章震天下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53期  作者:金濤 出版时间:2012-08-31
    关键字: 舟山锣鼓 套锣 航船锣鼓 渔船锣鼓 行会锣鼓

    铿锵的锣声像排山倒海一般,悠扬的渔笛声似轻风拂过海面。海鸥贴著浪尖飞翔,渔船在碧海中疾驰。忽然间,手踊跃蹦跳,点如急风暴雨。锣手急挥锣棒,锣声似雷霆震耳。在那嘹亮的渔号声中,只见那手和锣手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一下子把观众的情绪调动到最高点。此时,全场沸腾了,掌声如潮涨一般。」这是几年前,笔者在观看《舟山锣》一次演出时的现场感受。现今,《舟山锣》已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且作为舟山的文化名片和王牌产品,走出国门到日本、美国等地

  • 文章浪屿会审公堂之沿革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3期  作者:俊林  出版时间:1968-09-30
    关键字: 鼓浪屿会审公堂

    厦门志载:「浪屿汎分防,原有轮派外委额外一员,兵四十名,巡防御衞」。淸同治十年,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潘氏,请准设立浪屿通商公所,派同通一员充任委员,专驻办理,并遴派佐杂一员副之,所属有稿书录供淸书传供夫役等。光緖廿六年改作办理厦门浪屿洋务分局并兼保商局,招募巡丁三十四名,充当巡捕,以备不虞;旋又附设保甲局以厚防衞。光緖廿八年浪屿已作公共地界,设工部局(即市政局)…雇洋巡捕分驻各要衢,我国原设之巡丁,即行撤回;照公界章程,我国应设会审公堂以审判中国人

  • 文章西京勝蹟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21期  作者:莊志煥  出版时间:1975-04-15
    关键字: 名胜古迹 钟楼 鼓楼

    内殿宇幽静,遍植花草,苍柏翠竹,相映成趣。沉香亭——在东关内,今为龙王庙,唐开元中植木芍叶四本,玄宗移沉香亭前即此。(二)西路胜蹟楼——在钟楼之西,北院门南首,创建于明,高八丈六尺余,凡四层,其形势之雄壮,不减于钟楼,淸代重修,并立有碑记。唐中书省故址——在西大街,原为秦穆公之雍宫旧地,唐中书省设于此,旁有颜眞卿及郭子仪家庙,庙碑均颜手书,现已移入碑林。迎祥观——在西大街与北广济街南口东之小巷内,唐景龙二年所建,初名景龙观,因开元二十九年,元宗命张九龄等

  • 文章戏初探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51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花鼓戏 戏词

    戏,虽也在城市演出,但多半行之于鄕村,以 野台戏」形态与人相见。每个地方,但有花戏演出,总是极得雅俗共赏的情趣。其特色之一,乃因戏词便于随口唸唱拉长了调调儿,得人帮腔,而一唱百和,达到劳者自歌的境界。论者常有感叹,说中国人是世界上顶不会唱歌的民族,这话乍听来,似乎不错;但我们如果不忽视南北各地方的老百姓,却喜欢独唱或合唱他本鄕本土的地方戏曲,还有小调,山歌乃至儿歌,那麽,这番感叹就不能不加以修改了。人生,管他智愚贵贱,毕竟要歌唱的,或为欢乐,或是

  • 文章词与说书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8期  作者:宋八四  出版时间:1981-02-01
    关键字: 单弦 大鼓 说书 杂耍

    与同学玩伴外出游玩,率多至南市场,特称为逛市场。尤以在相声、说书、单弦牌子曲园场,每每留连不去,以雅俗共赏,老幼咸宜,荤素孱陈,极具兴味。某些事物,迄今犹不能自记忆中抹去丝毫。玆仅就题列各项,举以助谈:一、单弦单弦就是所谓八角,而所用的弦子,虽名「单弦」,但并非只有一根,只是在拨弄时,一指到底,而使其发出复音而已,再配以唱吟者手中的八角,就更见悦耳。所唱的唱词,也都是典雅的乐府成词,非卑俚之可比。但也有唱些轻松笑闹的,如「五圣朝天」一曲,内容是假拟了

  • 文章對川劇的認識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6期  作者:丁宗裕 出版时间:1973-02-01
    关键字: 川剧 研究 唱腔 锣鼓帮腔

    结束以后,各省返回家鄕的外省人士,津津乐道于川剧的也大有人在。川剧中的唱腔共分为五种,即昆腔、高腔、胡琴腔、弹剧、灯剧等。高腔在川剧中占百分之八十,是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淸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元、明的乐曲细致的生动,刻划人物和表达情感,都有优美的技巧。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板子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一㸃锣,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之处,比之其他地方方言来得大

  • 文章刘石庵私访铜轩传奇

    来源期刊:《魯泗會訊》 第8期  作者:金心源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刘墉 铜鼓轩 民间传说

    轩:乃清朝乾嘉之纪,我邑王孝廉家榕,字广荫号容谷所建,先生家道殷宝,藏书甚丰;晚年尤爱古玩墨宝,尝得诸葛铜于滋阳,而于府右祖宅建轩贮之,轩建大厅五间,美轮美奂:颜曰:铜轩,用藏诸书古,乃铜轩之始。传奇:粤乾嘉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字石庵,诸城人奉诏:点验宫中古玩墨宝,发现缺少几件至宝,旋带一随从骑着黑驴,连夜至山东泗水,老友王孝廉容谷之铜轩,两人密计:由当时教谕出帖于铜轩设宴,请县知事及地方士绅作陪,时至县知事先到,自是昂然首坐,各士绅亦陆续

  • 文章故鄉的戲典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王文明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梆子戏 花鼓戏 渔鼓 洋琴 昆曲

    喜庆祭典,便花钱请个戏班子来,在村头上柳林荫里,竖起几辆大车,搭上木板棚架,围上芦蓆布幔,就是戏台。只要戏台锣一打,声闻数里,附近村庄上的人很快便集拢了来,站在台前欣赏。上午演两出戏,下午还要唱半天。有时为避免炎热,或顾虑农人白天没闲空,夜间还加演一场呢,眞够意思。据说有位少妇,中午待家人用过饭时,就听到锣喧天的开戏啦!急忙收拾餐具洗刷完毕,到床前抱起半岁大的孩子就向戏台前跑。当经过南瓜地时,不愼跌了一跤,爬起来抱着孩子再往前跑,忙站到戏台前去看戏。过了

  • 文章川剧锣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三庆会 抓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打唱打唱,三分打,七分唱;这意思是说,先要打响了,然后才好唱。所说打唱的打,自然并非武打的打,乃是指打锣的打。打唱的打,既然属于锣方面,那我们就来谈谈川剧的锣。这里谈的,不仅限于川剧锣的种类,也包括它的性质,和它在剧情中发生的效用,渲染或烘托各种感情。川戏的剧中人,无论表达任何思想感情的动作,都离不开锣家伙伴奏,诸凡喜、怒、哀、乐、哭、笑和呼天唤地时,无一不用锣加强剧中人感情之流露与增加舞台气氛,这是与平剧无法相同的地方。因为平剧有其他音乐

共361条记录 1/3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