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集镇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棗陽集鎭的變遷與發展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7期  作者:劉逢吉 出版时间:2000-02-01
    关键字: 集镇 社会风俗 历史变迁

    鄕鎭建设先进集鎭。枣阳人民素有「赶集」的传统习惯,「逢单」「逢双」集日,至今仍沿旧习。就连新兴的小集鎭,也按左右集鎭的分布而逐渐形成单、双集日。全市现有九十三个集鎭,其中传统集鎭四十九个,新兴集鎭四十四个,它们已经成了人民群众物资贸易的集散中心,担负著全市一〇一万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购销任务。愿枣阳集鎭贸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腾飞吧!附枣阳市集鎭贸易一览表。一九九八年十月枣阳市集镇贸易一览表(一)枣阳市集镇贸易一览表(二)枣阳市集镇贸易一览表(三)枣阳市集镇

  • 文章(紀事 地理)吾鄉吾土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集镇 牛脚湾 特产 乡贤 四合院

    囘憶四十年以前,我的家鄕地鄰四個鎭市,西臨蔡集鎭,南邊接近耿車鎭和楊集鎭,北靠着支河鎭,各鎭的經濟均繁榮、鼎盛,在十天當中,每鎭只有四天逢集做買賣,有的是在三、八、五、十,有的是在二、七、四、九,有的是在一、六、四、九,鄕人稱之爲趕集,其餘的天數,閉門不營業,或做農業,或做工業,成爲商農並重的市鎭,就是說,一方面經商,一方面還固守祖業,人無一個閒,地無一寸荒,勤勞節儉,各安生理。集鎭西北,夾河堤下,有一沼地,土名「牛脚灣」。面積數十頃,據神話傳說,當年孫...

  • 文章熱河人的生活習慣(十一、趕集)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21期  作者:劉仲平 出版时间:1973-07-31
    关键字: 热河人 生活习惯 赶集 集镇 集市 交易

    在本刊前九期刊中,已寫過熱河人的生活習慣是:一衣着;二飲料;三食物;四居住;五行路;六作育下代;七娛樂;八信仰;九器用;十年節;本一期要先述説家鄉的經濟、文化、行政中心所在的趕集市,以及家鄉人怎樣的去趕集。

  • 文章沭城攬勝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3卷 第1、2期  作者:吳成芳  出版时间:2011-06-01
    关键字: 虞姬 颜集镇虞溪村 美丽传说 霸王桥

    虞美人烈女形象蜚声千古虞溪村故里已成花木之鄕—虞姬的出生地—颜集镇虞溪村巡礼在中国历史上,「争帝图王势已倾」(唐·胡曾)的悲剧人物—楚王项羽常幸从的宠姬,在兵困垓下,挥剑一刎的烈女形象,光彩照人,蜚声千古,吸引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她那些美丽传说,在故鄕沭阳县颜集广为流传。●寻踪虞姬故里前几天的一个早晨,一行人驱车百多公里,在热情好客的县人大专程引领下,直达虞姬的出生地—颜集鎭。远远眺望,大街上高高矗立一尊栩栩如生,婀娜多姿的虞姬白色塑像。又见街道两旁,以

  • 文章紀念嚴老師傅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周雲仙  出版时间:1999-09-01
    关键字:集镇 周老爹餐馆 名厨师 手艺精湛 养老送终

    话说灌云县杨集镇在二十年代,非常繁荣,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前大街有一家周老爹餐馆,杨集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专门包办筵席,筵席等级,分翅席、皮席、参席、鸭席,普通是八碟八菜,好一点是十二碟十二菜,最好的是全席。周老爹餐馆的客户,都是当街的名人政要、富商巨贾、四乡的地主,生意非常兴隆,不论是多少桌,大部份是要到客户出菜,就是外烩。周老爹餐馆生意何以如此兴隆?因为他家用高薪礼聘一位严姓的名厨师,年龄不到五十岁,身材高大,四方长脸,浓眉大眼,留着山羊胡子,颇有派头

  • 文章新埧的關帝廟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卷 第2期  作者:辛子方  出版时间:1981-09-01
    关键字: 集镇 地理位置 国共内战 新埧故事 关帝庙显灵

    新埧屬於東海縣境的一個小小集鎭,位置在海州城南約四十里的地方,距離灌雲縣城板浦較近,僅有十八里路程,因此在商業往來,與板浦就有了密切的關聯。抗戰勝利之後,**到處竄亂,新埧就成了海州地區的西南屛障,由蘇八區保安大隊駐防,**有過多次的來犯,均被守軍擊退,新埧就變成出了名的地方。目前不知因何事故而受到感觸,於是想起了新埧的方,一段小故事,這段小故事,是在四十多年以前由世居新埧的一位醫師馬霞軒先生所講述: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新埧地方有個名叫張大的人,爲人十分忠厚老...

  • 文章馬巷集鎭變遷史

    来源期刊:《同安》 第24期  作者:陳延庭  出版时间:1988-09-01
    关键字: 马巷集镇简介 交易场所 通判驻地 移民迁居 抢劫械斗 手工业衰退 焕然一新 日趋繁荣

    馬巷鎭地處漳、泉、廈這個號稱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福、廈、漳、泉的交通要道,也是本省著名的僑鄕集鎭,周圍三百六十多個農村,有許多居住海內外的僑胞、僑屬。傳說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任同安縣主簿,路過此地,曾揮筆在路旁的茅店寫下“五百年後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的題詞,表示對此地將來可成爲交通便利的集鎭的希望。因此,後人曾于此建立了一座供奉保生大帝(即名醫吳本)的通利廟,廟址就在現在地處全鎭中心的供銷社大樓。但馬巷成爲貿易集鎭,却是明代中葉...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