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渊源及历史共返回2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梨圓奇葩——内鄉宛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4期  作者:李強 范應龍 羅其書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宛梆 渊源历史 艺术特点 艺术成就

    府志》增编本上批注:南阳梆子起于明末清初,这与戏剧硏究专家周怡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对宛梆的渊源考证吻合。据此推算,宛梆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至清代中叶,宛梆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剧种。清道光元年至民国20年(1821—1931年),是宛梆的鼎盛时期,班社遍及南阳各地,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多达36个专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主要活动范围以南阳盆地为中心,东至沙河流域的漯河、周口,西至陕西的商洛、西安,北至洛阳的灵宝、卢氏一带,南至湖北的襄樊、老河口,享誉四方

  • 文章柘城軼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3期  作者:劉曉東 出版时间:1979-03-25
    关键字: 拓城县 民间趣闻 历史渊源

    東幼入塾就讀,以質資駑鈍,對所學多已不復記憶,惟柘城陳老師循循善誘,課餘飯後所講柘城軼聞每縈於懷,茲就記憶所及予以條理,撰請豫籍先進指正。據辭海柘城条載:柘城、今縣名,屬河南省,在商丘縣西南,城濱惠濟河東岸,古朱襄氏邑,秦置柘縣,隋置柘城縣,皆以地有柘溝故名。故城在今治北,明改築今城,……陳師授課,時當民國二十四年,故城遺址仍在,惟非廢城爲田,亦非留有舊建,乃陷地爲大池塘,一梗中非,其直如矢。杜牧詩:落柘江湖載酒行,故柘亦有陷落之意,因而柘地故老相傳。柘...

  • 文章南陽蒸菜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3期  作者:秦培斕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南阳蒸菜 历史渊源 营养价值

    尽管吃过各国料理,百味佳肴,你可曾吃过我们南阳的蒸菜吗?如果你有幸在中国的文化名城—南阳吃过一次蒸菜,那么你走到各国他乡天涯海角,就会久久不能忘怀,在宛城—南阳吃的蒸菜。南阳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才辈出的古城,当今的水城、绿城,现代化的文明城。历史记载,这座古城,在吃的方面,也非常讲究,也吃出了文化。传说光武帝时王莽撵刘秀,撵到南阳,刘秀又渴又饿,举步难行。这时遇一村姑下田送饭,赐给他一碗麦仁汤,吃后赞不绝口,顿觉精神倍增,逃脱了王莽的追杀。刘秀得帝后

  • 文章(古今乡贤)中原渡海来台几位神明的历史渊源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1期  作者:盧博文 出版时间:1996-07-03
    关键字: 陈昭应 陈元光 岳飞 历史渊源

    简介其历史渊源,藉以明了我中华文化的脉络与来源。一、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庙,在台湾十分普遍。笔者曾居住木栅,住家附近恰有一座保仪大夫庙,香火鼎盛,为木栅居民信仰的中心,逢年过节,都有盛大仪式,笔者好奇,曾就近追溯其究竟,始知道这位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就是来自我的家鄕河南,保仪尊王就是昔日安禄山造反而死守睢阳的张巡,保仪大夫就是与张巡同时死守睢阳的许远。张巡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为邓州南阳人,博览群书,文武兼资,开元末年进士,先是出任眞源县令

  • 文章「唐」与我中华民族的渊源及其影响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5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5-05-25
    关键字: 历史渊源 唐服 唐瓷 唐人街 唐代历史 唐代名人

    先国南阳,复徙都福州,亦称唐王,国号曰唐;西戌在西北者又称北唐。这唐那唐,常使人眼花撩乱,莫明究竟!「唐」错综复杂,使人扑朔迷离!但除旋立旋灭,历史不著及非朝非国者外,实际仅有陶唐、李唐、后唐与南唐四系。其中以前二唐与我中华民族的渊源最深,影响最大。陶唐的仁德敎化,为我历代圣明仁君的典型,以天下为公,开帝位让贤的先风。备受圣贤推崇,孔子称唐尧正大光明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世以「尧天」为淸明盛世之称,历四千三百余年,递嬗三十余个朝代而誉不衰。李唐为高祖

  • 文章中原探親旅遊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6卷 第2期  作者:劉俊民 出版时间:2004-04-01
    关键字: 中原 历史渊源 探亲 旅游 行程记述

    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河南省属豫州,故简称豫,因位居九州中心,所以也称中州;又因地处黄河流域平原地带,亦有中原名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重要发源地。郑州市简介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所在地,居中原腹地。北依黄河、南接许昌广大平原,东邻北宋古都开封,西界著名花市洛阳;为平汉、陇海二铁路交会处。公路四通八达。航空方面,自新郑机场启用后,与国内外十余个城市通航,为大陆交通、通讯枢纽。人口包括郊区市镇六百五十万人,工商业发达,尤其农产加工,极为兴盛。因此、各种商业性的交易会

  • 文章中國與中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0期  作者:王國璠 出版时间:1979-10-25
    关键字: 中原文化 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 华夏族 三皇五帝

    中國之得名,是由禹貢「中邦錫土姓」的中、邦二字演繹而出。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史記本此意,改「邦」字爲「國」字。故中華風士志說:「中邦者,中國也」。毛傳說:「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禮中庸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地誌說:「中國之屹立於天地間,亘五千年」。中國又稱「夏」,如堯典:「蠻夷猾夏」。亦稱「華」,如左傳「夷不亂華」。又稱「中夏」、「華夏」、「諸夏」,因之四海之內,都以「夏」爲宗主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 文章台灣與中原文化淵遠流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6期  作者:吳宗賢 出版时间:1979-06-25
    关键字: 台湾文化 中原文化 文化渊源 历史渊源 本土文化

    我人既已知道台湾与大陆具有母子情、父子之谊,那麽对于台湾与中原文化有历史渊源,自然也有一致的看法了。国父讲民族主义,曾说「民族的形成,应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敎和生活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引申来说:血统,是「人」之繁衍的血缘条件;生活、语言、宗敎、风俗习惯,是靠「人」来努力、进化、发展的,也即由人集体创作,是文化的条件。它的特质,必有其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文化,原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并由此产生自然的民族情操——也就是民族意识。这种

  • 文章中國古代陶器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2期  作者:張克明 出版时间:1979-12-25
    关键字: 古代陶器 文物知识 陶器文化 历史渊源

    合孔子所指明器之道。西汉文帝,倡导薄葬,殉葬悉用陶器,不许以金银为饰,魏文曹丕,营造寿陵,袭用陶器,南陈宣帝遗诏,殉葬亦用陶器,遗风故俗,垂及隋唐,陶工技术逐渐进步,造型配釉,生动美观。尤其殉葬陶俑,色态奇丽,妙肖优美。历史博物馆藏展的古陶,除日本归还,中央图书馆拨归,收藏家捐献外,大多出于豫西豫北,槪系河南省县政府因建设而发掘出土的,纯眞无伪。考其制作时代,由史前,至汉唐,各具特色,广武陶器古拙,趣味浓于原始,周秦器物单调,其故乃在重铜轻陶,汉陶缥靑

  • 文章中原世第與台灣同胞血縁関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79-04-25
    关键字: 中原世第 台湾同胞 血缘关系 两岸关系 历史渊源

    姓氏之别起于商周。中原为汉族文化发源之区,殷商之都位于黄河两岸;周初平定天下之后,封姫姓于鲁、晋、蔡、曹、郑、吴、魏等国。除少数在今山东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外,其余均在河南省。今就地名与姓氏相对,则知河南一百一十一个县名之中,除民权、博爱,经扶于民国以后设治之外,余则大都与姓氏有关。地名是历史中的化石,不论空间和时间,均有其不变的价値。例如:三皇伏羲氏建于陈(今淮阳县),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县),大禹诞生于崇山(即嵩山),汤都于亳(今商邱县),盘庚迁于殷

共25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