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江苏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教育生涯四十年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6期  作者:唐秉玄 出版时间:1978-12-10
    关键字: 中学 校长 教育 江苏 台湾

    前言民国十九年起,在江苏省第一次做中学校长,屈指算来,我从事敎育工作,至今已届满四十三年。民国四十年春,奉调接长台中高级农校,岁月匆匆,至六十二年七月,也整整廿二年又四个月了。四十三年在人生旅程中,相当的漫长。尤其最近数十年,国内外变化甚大,欲求其从事于一种平淡的敎育工作,自北伐统一初期,由抗战而戡乱,由大陆而台湾,迁播流徙,历经变故,能不为潮流起伏所淘汰,谨守岗位,始终如一,纵无赫赫之功,亦觉俯仰无愧。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兹以引年告休,爰撰

  • 文章政府迁台前之江苏教育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凌紹祖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江苏 教育 中等 国民 师范

    江苏敎育事业向极发达,抗战胜利后,在极端艰困中,各级敎育仍力谋复员,渐复旧观。迨**全面叛乱,局势日非,而敎育事业之恢复与创设,仍在积极推展。且全省从事敎育者都能做到「最后一课」之精神。玆将撤离大陆前夕江苏敎育之槪况加以追述,以示对我江苏全体敎育工作者崇敬之忱,兼可作将来重建我江苏敎育工作之参考。一 敎育行政方面㈠整顿学校风纪敎育行政人员为贯澈施政纲领,积极督饬各级学校切实整顿学校风纪。一面厉行导师制改进训导方法,一面改善学校生活调整职敎员待遇。同时严密

  • 文章抗戰前我蘇省立中等學校一覽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0期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抗战时期 江苏 中学 名单

    民國二十六年六月,我蘇省立各中等學校,共計四十四所。分述如次:六月下旬,教育廳令調鎭江中學校長王駿聲,囘廳任省督學,所遺鎭江中學校長之缺,另委沈亦珍接充。

  • 文章談談宿遷省中(上)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5期  作者:費宜男  出版时间:1978-02-15
    关键字: 江苏 教育 江北 盐城 中学

    此稿係周宣德校長於民國五十八年在宿遷同鄕春節聯歡會所講,費宜男先生私人筆記,今承費先生提供本刋發表,但未經周校長審閱,尙祈周校長見諒。—編者附識

  • 文章江苏籍教育部正副首长名录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33期  作者:許師愼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江苏籍 主管教育 人名录

  • 文章抗戰前後之省立松江女中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54期  作者:江學珠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松江女中 江苏文献 资料征集座谈会 办学原则

    主席、各位江苏省籍长官、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刚才主席的介绍我,实在是不敢当,今天学珠要讲的题目是抗战前后之省立松江女中,我想我的年龄已很大了,再不讲恐怕没有人会知道松江女中的情形了,所以虽然没有资料,也只好讲一点有关松江女中过去的情形。(一)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前,因为松江地方人士屡次向江苏省敎育厅申请在松江地区成立一个省立第四女子中学,那个时候南京、苏州与徐州都有省立女中,所以北伐完成以后,江苏省敎育厅考虑到在松江地区增设一个女子中学,同时在苏北淮安亦

  • 文章亦師亦友 鎭英先生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20期  作者:孟繁超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江苏省立无锡教育学院 1904年 张镇英 教育 台湾省立马公中学 萧县中学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当是宇宙与人生交相感应的自然规律。张先生祚伦,字鎭英,以字行。生于一九〇四(清光绪三十一)年,祖籍萧县王寨西之张老家。地处中原,牧野鹰扬。平畴无际,麦浪连天。累世耕读,家风纯朴。幼承庭训,得习诗书。稍长接受学校教育。一九二四年,毕业于徐州之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十八年后,又毕业于江苏省立无锡教育学院。此乃由学而教,又由教而学。因先后之学不同,故能所学者亦多,而益得其深奥之道。先生七师毕业后,即任教县立第三高小(郝集小学

  • 文章回憶抗戰時期的豐縣曉風劇社——抗戰時期的一段文史資料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32期  作者:王世訓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抗日战争 1941年 江苏第十临时中学 晓风剧社 丰县抗日动员委员会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原。一九三八年五月丰县沦陷,丰县人民的抗日活动进入高潮。一九四一年二月,江苏省第十临时中学,在丰县城南李双楼、包挫楼开班。当月,日本鬼子和汉奸在魏庄安「钉子」,学校被迫解散。未几,「丰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在城西程集村开办青年训练班,招收二百人,大多是失学在家的中学生和社会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大家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抗日激情非常高涨。在训练班成立大会上,谢光第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