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剧汉乐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迎春獻藝百花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新春演出 文艺活动 美术书法 汉剧 诗词摄影

    谊深」四个大字。市作协主席、《嘉应文学》总编辑古求能题诗云:「月华溶水深无色,红袖添香与苦何。道是相逢还相识,与君同戏右军鹅。」其诗书龙飞凤舞,诗情画意。接着,县文联下属各协会代表分头活动纷纷现场献艺。广东汉剧汉乐丰富多采多姿。目前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亦创作了一批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在中国戏剧中独树一帜,曾被周恩来称誉为「南国牡丹」。大埔县是「汉剧之鄕」,人才辈出。一九九七年,姚美良先生为汉剧的继承与发展,捐资提倡,发动东南亚、台港澳地区汉乐爱好者

  • 文章南國牡丹古樸典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汉剧 大埔文化 大埔民声乐团 文艺演出 演出成就

    汉剧又称外江戯,是我省粤、潮、琼、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在梅州市流行已有二〇〇多年的历史。而该市的大埔县是汉剧之乡,业余汉剧团遍布城乡,出现不少「汉剧世家」,闽粤两省的汉剧团,几乎都有大埔籍的演员,故民间素有「无埔不成」之说。它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又吸收粤东民间音,使音唱腔古朴典雅,激昂悠扬兼备,加上其中州音韵与客家话语系基本相同,又保留有中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因此成为客家人所喜爱见的地方剧种。为了继承和发扬大埔的汉剧,一九五〇年该县组织

  • 文章大埔是汉乐之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如劍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民间文化艺术 广东汉剧 发展历史

    粤剧、粤曲、粤菜为广东三宝,粤、潮汉乐并称广东三汉乐(剧)源自中原,在客家地区广受欢迎,大埔汉剧)在中国艺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南国牡丹」,亦誉为「汉之乡」。

  • 文章广东汉乐汉剧大师管石銮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蕭紹彬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管石銮 汉剧 创作作品 艺术成就 生平事略

    管石銮伉俪一七—二〇枫朗镇石圳家协会会东分会会副会长,名老艺术音,十五名师罗娘德,一九五四年参加大埔民声汉乐剧团(国营),当时其演奏的笛子和洞箫技艺超群,被同仁所公认而备受推崇。一九五七年,他随广东省汉剧团(后为广东汉剧院)赴京汇演,演出由其作曲的剧目《百里溪认妻》等。演出后,他们非常荣幸地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领导人的接见。在汉剧院工作期间,管先生音唱腔设计的剧目已达四十多本,如古装剧《齐王求将》、《花灯案》、《徐九经升官记

  • 文章大埔歌飛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鐘瓏菲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汉剧 客家山歌 民俗文化 精神寄托

    土地上难以磨灭的往事,而那些代代相传的老戏本也得以在大埔汉剧表演艺术家们的水袖间重放光彩,因为大埔的进步,「南国牡丹」分外妖娆。如果说「汉乐」「汉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大埔人眼中的下里巴人,必定是客家山歌,田间地头,山林野地,处处都可以是放歌的好地方。或者唱一唱花萼楼的古朴、泰安楼的威严、光禄第的高贵、肇庆堂的华彩,或者唱一唱白玉陶瓷的精致,西岩茶叶的美名,大埔蜜柚的酸甜适中、金针叶的爽口宜人,再或者,唱一唱千亩梯田的恢弘,三江汇一流的豪壮,西岩山的霸气,英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