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氏族共返回3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無錫華氏可代表中國最古的舊族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65期  作者:石愴  出版时间:1991-11-20
    关键字: 华氏 泰伯庙 吴泰伯 氏族

    長江下游太湖一帶,爲中國近代精華會萃之區,財賦人文甲於全國。考若其文化發祥地,則不在蘇杭,不在京鎭,而在無錫的梅里。無錫縣東南鄕有人工河流曰泰伯瀆,相傳爲吳泰伯所開,爲無錫至蘇州交通要道。梅里今名梅村,當伯瀆之中路,有橋跨河上,即名伯瀆橋。梅里雖是一個村落,實泰伯之舊都,想不到這彈丸之地,乃是江南最老的都城。梅里在縣城東南三十里,今尙有泰伯廟,俗稱讓王廟,其東北九里皇山西嶺,爲泰伯葬地,俗稱吳王墩。廟貌及墓道,皆儼然在望,並非古代神話不可徵信之事。當夏殷...

  • 文章刘大白复姓改名之我见简介刘金氏族渊源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12期  作者:劉博智  出版时间:1994-07-10
    关键字: 劉大白 劉金氏族

    枝繁叶茂,时势演变也很大,也并非普天之下的金氏宗亲族群,就完全是单纯的金裔世胄,也同样的融合了刘汉及其他各姓氏族群,也自不代表原先的金裔世胄。这正如「五百年前是一家」、「四海皆兄弟」的说法,因为刘姓氏族不但混合了金姓成分,而金姓氏族也同样的混合了刘姓成分,所以刘金两姓,眞是你侬、我侬,不仅你泥中有我,而我泥中也有你!所以两大姓氏的宗族关系,确是密不可分,也更同样的道理,在我们中国的大中华民族中,更是汉中有夷,夷中有汉,而汉夷之关系,亦更密不可分。如要追溯

  • 文章試論譜牒的淵源及其史料價值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1卷 第2期  作者:胡文連 出版时间:1995-04-01
    关键字: 氏族 地方志 家谱

    我国的谱牒,为记述氏族世系的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维三代尙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据《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对此,司马贞作注:『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并仿《周谱》,谱起周代。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牒之说。盖因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足见早在周代已有谱牒,而且司马迁亲自看阅并利用过谱牒。但是先秦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事,它由官方掌管。清代史学家高则诚在《高邮沈氏

  • 文章蓝田知止园翊圣公在台刘氏族志序(草案)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29期  作者:劉陽先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蓝田 知止园 翊圣公 台湾 氏族志序

    ,是为元王,故我族属彭城郡派。自人类始祖黄帝起,至迁湘始祖翊圣公止,共传一五〇代(公元前二六九八—公元一三〇六),计四、〇〇四年。代出贤能帝王将相,氏族历久弥昌,裔孙以刘姓为荣。翊圣公,字益赞,生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一三〇六)十月十五日丑时。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官拜凤阁学士。因忤慢当道,贬衡州(一说潭州)别驾,落籍湘鄕县第十都蟆潭上车埠。殁葬潭台市西北约十里许何家埠上洋潭渡下漩塘鲵鱼山(今湘鄕市苏波鄕何家埠上何家村);一九九二年,裔孙曾醵资

  • 文章漫谈武进氏族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10期  作者:北苑  出版时间:1977-11-15
    关键字: 武进 氏族 姓氏起源 吴姓 虞姓

    氏族之于地方,犹民族之于国家。盖一地方之氏族,与地方之开发繁荣乃至政经文敎,都有莫大关系,尤其是地方巨族,往往左右地方政治经济。然地方氏族情形,历来方志甚少记载,若干典籍中也只说到姓氏的起源,至其迁徙发展等,散见于各典籍者也只一麟半爪,如通志云「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其后如何呢?便无下文了。我们武进县志关於氏族情形,根本只字未提,因此欲明我武进各氏族情形,只有求诸各氏族谱乘,但有几人曾将族谱带来台湾?纵然有,也只有少数一二姓而已。笔者细数同鄕通讯录

  • 文章陈大络教授谈宗亲·宗族·氏族和国族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期  作者:陳大絡 出版时间:1982-11-01
    关键字: 宗亲 宗族 氏族 历史考究

    我们的地缘组织是同鄕会,血缘组织是宗亲会。闽北陈大络鄕长为国立师范大学敎授,近届休假一年考察进修之期,但仍不忘写作,有所建白。他说:「百篇勤著述,卅载乐弦歌;谁谓舌耕苦,小休为养和,」应该这也是其心愿。客岁,曾为「亚太地区华人宗亲谱系硏讨会」,引述「宗法、宗谱、宗族的溯原」;近者复应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之邀,撰述「陈氏根源、祀典与宗法、修谱之探微」一稿,约五万余言。刋在「台北文献」,稽考源流,至为详尽,其于宗亲、宗族、氏族的定义尤见精确。他说:宗亲,也可叫做

  • 文章東·平·鄉·槪·要

    来源期刊:《永春文獻》 第5期  作者:李正塔 出版时间:1972-06-15
    关键字: 东平乡 氏族 名胜古迹 特产 乡贤

    达东关;又有由湖阳仙溪双沟濑,外碧溪而至东关桥,两水汇合经鱼目隘而出南安晋江以入海。湖阳碧溪之杉竹,泉州永春之民船,皆赖溪河而运输。本鄕桥梁最大者为东关之通仙桥,数十年前被火焚烧。由侨领李俊承奉母黄氏命出资修复。冷水亭有永隆桥,霞坵亦有石桥,名路边桥;其他柴濑、黄坑、长安各有木板桥。溪洪大时则将桥板拉起,而以渡船往来。陆路交通,昔为石路,可通泉州、德化、仙游,乃先贤李开芳开藻出资修造,县志明确记载。乡内氏族本鄕氏族以太平冷水碧溪之李姓,东关及大榜之陈姓

  • 文章我夏姓由來之考證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24期  作者:夏培桂 出版时间:1982-02-01
    关键字: 夏姓考证 《姓氏考略》 《通志氏族略》

    远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武王广封诸侯之时,曾经把夏禹的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以奉禹祀,成为后世杞姓的始祖。可是,夏禹其他的后裔,得不到天子封赐,遂以最足以代表光荣家世的夏字为姓;使我国始有了这个姓氏。这就是「通志氏族略」上所记载的:「周武王克商,封夏禹之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另外,「姓纂」一书也简单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据「姓谱」上所著:「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杞;后杞为楚灭,简公弟佗奔鲁,鲁悼公以佗为夏后

  • 文章对当前氏族修谱的我见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3期  作者:李鴻儒  出版时间:1980-10-15
    关键字: 氏族修谱 谱学 文化研究 学者评论

    谱牒。即谱系也。同为记述氏族世系之书。史记太史公自序:「取之谱牒」后汉书袁绍传:「上告祖灵,下书谱牒」(见辞海)准此以言,可见谱、谱系、谱表、谱牒、家乘………同为姓氏之书,其有助于愼终追远,弘扬伦理道德,复兴文化的功效则一。二、中国谱学的演变中国谱系之学,创于周,兴于汉,盛于魏晋,其间纵遭秦火之厄,然自魏晋以迄隋唐,官府民间,同为重视。且民间所撰必上之官府,以备综覈。故其撰作,限制綦严,待赵宋以后,则大异其趣。就谱学的体制言,虽其地位似觉逐渐降落,若从谱学

  • 文章記江陵鄕賢林敬臣先生為悼念林公畢生奉獻鄉村教育而作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0期  作者:趙覺民  出版时间:1976-07-10
    关键字: 林敬臣 乡村教育 林氏族校

    肥美,农作物种植生产,无须施肥,以致家裕人足,相当富庶。惟可惜的是风气不开,敎育落后,关于这一点,实际上也并非「南五洲」如此,即整个鄂中地区,除少数县市城鎭设立中小学校外,鄕村里完全没有正式的新制中小学校存在,仅以私垫代替中小学传授男女靑少年的知识,一般人称之为识字的「启蒙敎育」,学生仅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或是四书五经,较有规模的私垫人数亦不会超过五十人,而且靑少年的年龄差距甚大,素质亦极不整齐。「南五洲」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即有一所颇具规模的「林氏族校」,设立

共38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