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柳条边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闲话柳条边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王良 出版时间:1974-08-01
    关键字: 柳条边 名胜古迹 历史考究

    一、緖言余不才,但对东北之历史文物、风俗习惯,尙称留意。尤对寻幽探胜,久而成癖。惜余生也晚,对于故鄕掌故、史蹟知之殊鲜。前于东北论文集第一册内,拜读刘仲平先生大作「东北境内之长城曁柳条边墙考」一文,内容充实,颇蒙启发。除引起余对故鄕之思外,更忆及儿时往事。犹记乘大铁车(东北运输、交通之工具)赴外婆家,经过一条老壕,壕上有大土堆一座,高约数十丈,家人告余曰:「老壕为明、淸两代之边墙。大土堆为墩台,亦即所谓烽火台也。」稍长,某次复由开原赴通江口(昌图县

  • 文章法庫縣古蹟名勝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4卷 第3期  作者:彭椿年 出版时间:1984-02-01
    关键字: 法库 古迹名胜 柳条边 巴扈门 曾格林沁

    一、法库县—民初设置,农产丰富。法库县设置较晚。淸康熙初年,设法库边门,为柳条边十二门中之重要一门,隶属开原县。光緖末年,改为法库厅,隶属奉天府。民国初年,改置法库县,隶属奉天省。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法库仍为省属之一县。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新画东北为九省,法库县改隶辽北省。法库县的名称实由法库门而来,辞海台四版「法库」条内记载:「地有法库山,县以山名。」似无根据,实有错误。我靑少年时期,在法库读书,壮年

  • 文章清代东北地区柳条边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9卷 第1、2期  作者:鄧蘭儒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清代 东北 柳条边 盛京将军 蒙古王公

    的攻打,在辽东一带也修筑起边墙。它的构筑方式,大部分是积土垒成高墙,小部分则是石或木料建成,还利用自然山势条件,劈山建成石墙。东、西两堵边墙情状如「<」字形,这就是明代东北地区边墙的概貌。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了中国,顺治皇帝入主北京,为了防范国内各族的反抗,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保持其「龙兴重地」的强大。防止满族汉化,坚持「国语骑射」,以备武功,因而采取了封禁政策。顺治因袭明代办法,利用明代边墙修筑「柳条边」。由于「情势与明迥殊」[2],所以「明朝筑墙,清朝植柳

  • 文章柳条边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傅春生 出版时间:1995-06-01
    关键字: 柳条边 “国防工事” 长城 词源

    柳条边者,就是明代从山关向东到鸭绿江边横贯辽东「插柳为墙」的「国防工事」。又称柳墙、柳边、柳城。易言之:它就是为了御敌用柳树密集排植的柳树墙。这种以树木为建材作守备御敌的墙,在古今中外的军中都常用,名之为「鹿柴」。不过二者有别,柳条边是永久性的持续生长的「活树」;「鹿柴」是临时插立的树枝、木棍、木桩一类的树木,都是「死树」,即或是活树的枝,经过砍、锯,也变成死树了。还有,这三千里的柳条边和左宗棠的「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公柳也有不同。柳边

  • 文章东北柳条边的联想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葛澤華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柳条边 畜牧生活 历史变迁 闯关东 冻豆腐

    我中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历代各地不乏古蹟。最著名的长城就是其中之一。在东北清初插植了柳条边墙,所用建材与长城完全不同,但是柳条边墙有防卫敌人入侵的用意则与长城相同。它不是古蹟,时至今日恐怕连遗蹟已难寻觅了。惟有在东北人的心中,想起它来总有些挥之难去的感慨,笔者便是其中之一人。柳条边原为防蒙古入寇,侵犯清初部落的安全而设。所以最早的一段,是在现安东(一名丹东)省的凤城东南至大东沟海(现是海港)边为止。它是就著唐朝贞观时,高丽莫支离盖苏文(将帅人名、曾与唐

  • 文章柳條邊外抗日八烈士殉難記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20卷 第2期  作者:陳國齊 出版时间:1989-12-01
    关键字: 张维周 李景福 抗日战争 柳条边 烈士

    東北地處邊陲,夙爲滿蒙民族盤踞之地,及滿淸入關,旗人乃紛紛南下,致使東北陷於空虛。迨道咸年間後,日俄競相指染,初則蠶食,繼擬鯨呑,於日俄戰爭後,形勢更岌岌可危,幾遭瓜分之禍。淸廷早鑑於此,乃開放其祖先發祥之地,積極遷民以求實邊,於是直魯豫一帶之漢人,遂蠭擁北上。於山海關之外,逐批拓展,蒙民原住之地,漢人乃接踵移入。直至法庫爲界。於法庫設以邊門,週遭植柳爲籬,以爲藩障,籬北稱爲柳條邊外,於光緖初年設縣,以康家屯爲康平縣府所在地。此地地處偏僻,交通阻塞,東鄰...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